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历史合集:第二册
本书标签: 脑洞 

慈禧欲废黜光绪,却遭到各国反对,而封疆大吏们又是怎样的态度?

历史合集:第二册

慈禧废帝风波:中外态度下的晚清权力棋局

19世纪末,清王朝在慈禧太后的铁腕把控下于风雨飘摇中踉跄前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囚瀛台,却仍成为各方势力聚焦的关键棋子。慈禧妄图废黜光绪、另立他人,以稳固自身垂帘之权,此念一出,犹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各国列强与国内封疆大吏态度各异,编织出一幅复杂微妙、暗藏玄机的晚清政治图景。

列强干涉:利益与“道义”纠葛

慈禧欲废光绪之举,率先遭遇列强强硬抵制。西方各国经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后,在华利益盘根错节,视光绪为推行“亲西方”改良、利于拓展经贸与传教权益之潜在助力。英国公使窦纳乐率先表态,称“只认光绪二字”,频繁施压清廷,借助《泰晤士报》等舆论阵地,抨击废帝行径“破坏国际秩序”“倒行逆施”;美国亦随声附和,以“维护东方稳定、遵循国际法”为由,警告慈禧不可轻举妄动;日本更心怀鬼胎,企图利用光绪维系亲日倾向,保障在华特权,暗中串联英、美,对慈禧形成外交合围。法、德等国虽国内政局纷扰,在华重心有别,却也不愿见清廷因废帝陷入动荡,损及自身商业、租界利益,列强公使频繁出入总署,逼清廷收回成命,慈禧于外事上首次深感“洋人意旨”如紧箍咒,缚手缚脚。

督抚观望:权衡利弊下的沉默

国内封疆大吏身处风暴边缘,却因利益、形势权衡,态度暧昧。洋务派督抚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久经宦海沉浮,深谙朝堂与国际局势。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与洋人交道颇深,深知列强对光绪青睐有加,又念及自身“洋务”事业倚仗“帝党”革新余韵,故对废帝默不作声,私下却传讯京中旧部,打探风向;张之洞坐镇武昌,手握湖广军政大权,办厂兴学,顾虑革新一旦全废、慈禧肆意妄为会折损洋务成果,发电报隐晦劝慈禧“审慎考量,顾全大局”,措辞委婉,避免触怒太后;刘坤一在两江地区势力深厚,他曾于变法时表过支持革新之态,此时更是直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借“民意”“舆情”之名,侧面抵制废帝,众人皆在保官禄、护洋务、维稳定间寻微妙平衡,不轻易表态站队。

顽固亲贵:力挺慈禧的闹剧

与督抚们的观望相反,朝中部分顽固亲贵如刚毅、徐桐等,对慈禧废帝主张“忠心拥护”。他们秉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太后圣明”理念,视光绪为“离经叛道”祸首,戊戌变法冲击封建纲常,早已让他们怀恨在心。刚毅于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称“皇上病笃,当另择贤君,以继大统”,煽动满族亲贵情绪;徐桐更是闭门撰写“请废帝疏”,引经据典、罗列光绪“罪状”,妄图从“礼制”“祖训”层面为慈禧背书,纠集一帮守旧官僚,频繁进宫游说,却不知慈禧受列强掣肘,此番鼓噪不过是螳臂当车,徒增闹剧色彩,凸显晚清统治集团内部在时代变局下的分裂与昏聩。

结局唏嘘:废帝流产与王朝沉疴

这场废帝风波,在列强压力与督抚暧昧抵制下,终以慈禧妥协收场。“己亥建储”成了折中之举,立大阿哥溥儁为同治帝嗣子,虚悬一步“废立”棋,却也只是掩耳盗铃。光绪仍囚于瀛台,清廷威严扫地,国际形象受损,国内督抚离心,慈禧威信亦受冲击,王朝沉疴愈发难治,晚清这艘破船在内外交困波涛中,加速驶向覆灭深渊,徒留一段波谲云诡、满是无奈挣扎的历史片段,供后人咂摸反思。

上一章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慈禧为何从 支持变法最后又反对 历史合集:第二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杨秀清本是太平天国最为核心的人物,洪秀全为何要将其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