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西征:左宗棠,晚清的铁血脊梁
19世纪中叶,晚清王朝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犹如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时代惊涛骇浪里飘摇。而在西北边疆,一场捍卫国土、重塑民族脊梁的壮烈征程悄然拉开大幕,主角便是被称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的左宗棠,他以“抬棺西征”的决绝气魄,从沙俄与分裂势力虎口夺回 166 万平方公里失地,于风雨飘摇之际,为华夏版图守住一片广袤山河。
边疆危局,大厦将倾之患
彼时,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悍然入侵新疆,于 1865 年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新疆大部沦陷敌手,当地百姓惨遭屠戮、奴役,往昔繁华丝路被战火与劫掠摧毁,只剩断壁残垣、哀鸿遍野。而沙俄趁火打劫,出兵侵占伊犁地区,美其名曰“代管”,实则妄图永久霸占这西北要地,打通其南下印度洋通道。朝堂之上,却因东南沿海频遭列强侵扰,海防吃紧,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优先”,放弃新疆“塞防”,认为新疆乃贫瘠荒远之地,不值得耗费巨额兵饷收复,一时争议纷纭,边疆命运悬于一线。
左公请缨,临危受命担当
左宗棠,出身湖南湘阴寒门,却心怀报国壮志,凭借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之功崭露头角。他熟读兵书、深谙地理,对新疆战略地位洞若观火,听闻弃疆之论,拍案而起,高呼“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力陈新疆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塞防、海防缺一不可。年逾花甲的他,不顾体弱多病,毅然请缨西征。1875 年,清廷终被其赤诚与远见打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以收复新疆全权,他就此扛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
筹措军备,披荆斩棘筹备
西征之路,困难重重,首当其冲便是军备粮饷。清廷财政拮据,拨款有限,左宗棠四处奔走,向洋商借款、劝国内富商捐资,又整顿西北赋税,开源节流,方凑齐军饷。军事装备上,他摒弃陈旧枪炮,托人从国外购置新式火炮、后膛枪,还在兰州设立“兰州制造局”,仿造先进武器,提升军队火力。为解决粮草运输难题,他组织民夫、征调骆驼马匹,开辟从甘肃到新疆的多条运输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戈壁荒漠铺设补给生命线,耗时数年,组建起一支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西征大军。
抬棺出征,铁血鏖战疆场
1876 年 4 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以 68 岁高龄,命人抬着自己的棺材出征,昭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死决心。大军兵分三路,刘锦棠部作为先锋,率先挺进新疆,利用火炮优势,速战速决,连克古牧地、乌鲁木齐等北疆重镇,歼敌主力,打得阿古柏军丢盔弃甲。随后,大军乘胜南进,跨天山、过达坂城,在吐鲁番盆地与敌军鏖战,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其残部仍负隅顽抗。西征军不顾疲劳、酷暑,一路追歼,收复喀什噶尔、和田等南疆诸城,彻底荡平阿古柏势力。之后,左宗棠陈兵伊犁边境,以强硬姿态与沙俄谈判,配合曾纪泽外交斡旋,迫使沙俄于 1881 年归还伊犁大部地区,166 万平方公里国土重回祖国怀抱,左公以铁血丹心,于晚清暮色中书写壮丽爱国史诗,护山河完整,铸民族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