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我觉得这个故事挺不错,里面居然有神农架名字的由来!神农架本身就颇出名贵中药材的,比如,号称神药的铁皮石斛,就生长在神农架百丈高的悬崖之上。
至于《神农本草经》绝非写于神农时代,因为那时根本就还没有文字。《神农本草经》是后人所著,伪托于神农所传下来的药物而已。就如《黄帝内经》,也是成书于西汉之时,而伪托为黄帝所著述的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医学上的学术价值,当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草药方面的专著!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等医药性能。
他教导百姓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老百姓从此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他为了“宣药疗疾”还刻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我们东方人中医学的发端!(当然,伏羲所创的针灸治疗方法另当别论了。)
反正,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草药学的重要起源。中草药源自自然,用对了,本身就是与我们人体相合符的,副作用少,没有后患,更有益于健康。所以,中医药学的确是人类医学上的瑰宝!
现代西医也局限于难于研发出更多有效的化学药物来,也有医药学家指出了还是要向大自然去找药物的倡议嘛。
远古先民也知道一些草药能够治疗一些病(好些动物都知道一些草药的药性,比如熊冬眠醒来后会找一些能导致腹洗的浆果吃了帮助排出冬眠时体内的积便),只是系统性地研究这一问题,应该始于神农时期。后世的道教,也有药王派一脉的存在。他们也是学习神农,经常在野外遍尝草木,识药辨药和采药的。
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才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才编写成了《神农本草经》。其实,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逐渐被人们记载下来。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神农本草经》阐述了药物的三品分类及其性能意义,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证的关系等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准则。
它所记载的365味中药,每味都按药名、异名、性味、主治病证、生长环境等分别阐述,大多数为临床常用药物,朴实而又灵验,至今仍在习用。千百年来,它作为药典性著作,指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保健强身。
后来嘛,据传说,有一天,神农发现了一株攀在树上的藤状植物,开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那叶子还会一张一缩。他奇怪极了,就采了一些叶子放在嘴里咀嚼着。谁知这是一种有剧烈毒性的药草,叫做断肠草。神农就这样误尝断肠草中毒死去了。但他为了人民的福祉勇于实践,敢于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人们也因此一直敬仰着他!
在山西太原神釜冈上至今还留着神农尝药的鼎。当然,神农时只有陶器,早已损坏,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而死的部落领袖,重新用金属做了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修建了许多药王庙。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神农生日(当然是传说的日期,估计是建庙纪念落成祭祀时的那天),人们纷纷来到药王庙祭祀,还赶庙会。中华民族的信仰其实历来都很朴素而简单,除了天地山河等自然伟力之外,就是作为祖宗的古圣先贤们了!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的天然中草药库,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带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史书上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记载:
西汉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郑樵的《通志》讲: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宋代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从这些描述看出,神农氏应该是尝药物的“气”和“味”,以及身、口的感受,来辨别药性。
所以,《神农本草经》有这样的论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也许,神农氏是洪荒时代的特殊智者,有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辨别能力,但是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而苦味基因也正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在尝百草的过程中遗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