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贵州金花茶
贵州金花茶(Camellia huana T. L. Ming et W. J. Zhang)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灌木,高约3米,当年生枝细,圆柱形,无毛。叶膜质椭圆形,长约8.5-11.5厘米,宽3.5-5.3厘米。花1-2朵顶生,淡黄或白色,直径约3厘米,梗长6-10毫米;蒴果扁球形,高约1.5-3.2厘米,直径3-5厘米,无毛,果瓣厚0.5-1.1毫米,种子密被黄褐色长绒毛或丝毛。
贵州金花茶仅分布于中国贵州和广西,主要分布在贵州罗甸县的大亭乡田坝村的浇肥沟、平田沟和纳绕沟,海拔550-1020米,地理位置约在北纬25°16′30″-25°16′50″,东经106°58′30″-106°58′50″。
贵州金花茶是金花茶组中的最北缘种,对于研究金花茶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花淡黄色,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濒危(EN)。
中文名——贵州金花茶
拉丁学名——Camellia huana T. L. Ming & W. J. Zh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杜鹃花目
科——山茶科
属——山茶属
种——贵州金花茶
命名者及年代——T. L. Ming et W. J. Zhang,1993
保护级别——濒危(IUCN标准)
茶花【植物学史】
贵州金花茶的模式标本于1958年由北京植物所的曹子余先生采自贵州省册亨县的路雄,地点位于山坡村旁,之后被鉴定为中越山茶;1993年,昆明植物所的阁天绿等到将其定名为贵州金花茶,从查阅北京植物所的标本在兴仁县的大山镇和罗甸县的大亭乡都有分布,1991年,昆明植物所的张文驹在册亨的路雄还采到标本。
茶花【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3米,当年生枝细,圆柱形,无毛。叶膜质椭圆形,长约8.5-11.5厘米,宽3.5-5.3厘米,先端钝或骤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稀疏锯齿,叶上面绿色,背面浅绿色具疏散腺点,叶脉凸起,侧脉在叶缘弯曲形成拱形,叶柄长7-10毫米。
花1-2朵顶生,淡黄或白色,直径约3厘米,梗长6-10毫米,萼片5,革质,卵形,长5毫米,内面密被白色绢毛,边缘具睫毛,花瓣7-9,膜质,倒卵状椭圆形,长1-2.0厘米,宽1-1.5厘米,基部微合生,雄蕊多数4列,长1.5厘米,外面1/4处合生,子房3室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花柱3,偶有5,离生,长约14毫米,无毛;蒴果扁球形,高约1.5-3.2厘米,直径3-5厘米,无毛,果瓣厚0.5-1.1毫米,种子密被黄褐色长绒毛或丝毛。
茶花【产地生境】
贵州金花茶仅分布于中国贵州和广西,主要分布在贵州罗甸县的大亭乡田坝村的浇肥沟、平田沟和纳绕沟,海拔550-1020米,地理位置约在北纬25°16′30″-25°16′50″,东经106°58′30″-106°58′50″。
贵州金花茶在罗甸的分布区的地貌为中山地貌,流域为红水河的二级支流,成土母岩为三叠纪的细沙岩,坡向东和南。生长在山谷,沟边和近沟边的斜坡地带,坡度30-50°。土壤为黄壤,质地为沙壤土,土层浅薄,有机含量4.3681-13.2838%,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2179%、0.2051%和0.7419%,PH值5.7,说明贵州金花茶有喜荫、趋肥的特性,有时生长在岩石缝中。年均温在16℃以上,月均温在6.5℃以上,冬季不出现凌冻,说明分布地的热量条件较好,冬季温暖,夏季湿热是分布地的气候特点。年降雨量1139.1毫米。
贵州金花茶呈团状或零星分布在群落中,处于灌木层,生境的植株已受到人为严重破坏,特别是乔木层,群落可见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层。乔木层主要有广东牡荆、小萼瓜馥木、光枝楠、珊瑚朴、桅子皮等11种,覆盖度70-80%,高度6-9米,胸径6-18厘米;灌木层种类较多,主要伴生树种有山蕉、中华野独活、苹菠、多毛小蜡、山地杜茎山、灰毛浆果楝、歪叶榕等20多种、覆盖度70-80%,高度4米以下,草本层植物高度0.5米以下,覆盖度20-40%,主要有肾蕨、江南星蕨、苎麻、无盖鳞毛蕨、后筋草、小舌唇兰、舞花姜等10多种,层外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香港鹰爪花、石生崖爬藤、防已、球子崖豆藤、连蕊藤、薄叶匍茎榕等。喜热种类多,反映了生境热量较好。
茶花【生长习性】
贵州金花茶于3月底至4月初抽春梢,之后生长停止。9-10月开始出现花蕾并抽秋梢,12月至元月开花,花期前后持续40-50天。果实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相继成熟,进入12月种子脱落。萌发力强,可见砍伐后萌发的植株。1年生苗平均高达19.43厘米,平均地径0.437厘米,最粗地径达0.47厘米,2年生苗平均高29.33厘米,平均地径0.635厘米,最高达39.6厘米,最粗地径0.74厘米,从幼苗生长来说,一般在3-4月抽春梢,8月抽秋梢。
茶花【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采用种子繁殖时,采种应在果实微裂或即将开裂时采下,立即保湿,避免采集落地的种子,沙藏种子在2月萌发,播种宜在2月下旬。
扦插繁殖:方法是在12月采集成熟植株的穗条,插入萝卜中保湿带回室内,插条带叶1片,长7-10厘米,用ABT1号200ppm处理20小时后插入腐殖土的基质中,深4-5厘米,浇透水后用透明塑料膜将插拱成中心高约50厘米的弧形温棚,上面再搭荫棚,插后60-70天出现愈伤组织,120天开始除去温棚,150天后即可移出,扦插成活率达75%。采用清粪肥料拌煤灰,放施在条插行内,厚约1厘米,并施放多菌灵粉剂与底土混合后播种,用林下细土覆盖,厚约1.5厘米,再用柳杉枝覆盖床面,3 月下旬开始出土后,除去覆盖物,出土期约30天,场圃发芽率45.7%,在出土期间,用多菌灵喷施苗床,生长期限用油饼水、清粪水施肥,用速灭杀丁除虫,苗期宜适当蔗荫。
嫁接繁殖:以烈香、红露珍为砧木,采用劈接法。将砧木与近地面树皮平滑处剪断,从砧木中心纵劈一刀,深2-5厘米;接穗剪成长4-5厘米,上端需带有1-2个芽。基部削成楔形,有2个对称的削面,削面长度比砧木的劈口深度短些或相同,然后将接穗插入砧木,对准双方形成层,严密绑扎,接穗外露1-2芽。在大棚内进行嫁接,大棚系内外双层遮阳网及薄膜覆盖的密封大棚,棚内光照强度3000-4500勒克斯,温度15-28℃,空气湿度80-95%。
茶花【主要价值】
研究:在金花茶组的植物中,唯有贵州金花茶的分布越过北纬25°,是金花茶组中的最北缘种,对于研究金花茶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观赏:贵州金花茶花淡黄色,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茶花【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濒危(EN)。列入《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种。
种群现状:在中国贵州省原有分布的三个点中,截止2008年,已有两个点未发现,在另一个点中,数量也只有50多株,说明该种种群数量已很少,并且因生境破坏严重,濒临灭绝。在1995年至1997年详细调查,在大山镇和路雄均未发现,只在罗甸县的大亭乡发现还有分布,经过4次调查,现存数量50-60株成熟个体,幼苗偶见,据当地居民回忆,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曾将该种的叶当茶叶售给国家,可见当时资源较多。
保护措施:中国贵州省林科院已将该种从罗甸引种到树木园内,其中,有裸根带回的5株成熟植株定植后全部成活,已2年,但沿未开花,有播种苗40多株,另外采用扦插繁殖也获得成功,已有扦插苗200多株,长势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