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赏一篇萧萧挺喜欢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歩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初中必背的一篇古文,一共八十五个字,很好背。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标题说得简单点,就是:怀民,你还没睡呢。其实,这篇文章所属的故事,挺让人眼热的,这也是我老师初中时最喜欢的一篇古文,这个故事,是他给我们讲的,他说,到现在,他还是朗朗上口能背下来。
故事发生在苏轼被贬黄州四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看月亮,与在密州时写的那首《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不一样的心境,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思念,思念弟弟,现在呢,他不,他只是纯粹的看到月亮,觉得月亮很漂亮、很美好,所以开心、快乐的出门去了。想着没有与自已为乐的人,于是,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当时的张怀民也是被贬黄州,住在承天寺,)当时的苏东坡与张怀民,大概是这样的:
苏轼:怀民,你睡了吗?
张怀民:没呢,东坡。
当时的苏轼,大概是非常开心的,怀民没睡,自己也没睡,这里,能感受到两人之间的默契,苏轼大抵是这么想的:哎呀,太开心了,我没睡,怀民也没睡,那择日不如撞日,出去玩玩吧。这里,你能特别明显的看出这两个老顽童,是不是?两个中年人了,还和小孩子一样,在一个月亮出来的夜晚,出去鬼混、瞎转悠。“相与歩于中庭”中的“相与”二字,我觉得用的很漂亮,相与,一起,一同,干嘛?在庭院里散步,慢悠悠的走,能看出他此时没有官物缠身,没有公文堆积,心里很悠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字点出当时天气应该挺好的,“积水”指的是月光,小学三年级的课本里有这么一篇课文《我和阿妈走月亮》,还记得吗?那篇课文里也把月光比作水,有个词叫做月色如水,听过吗?有一首云南的山歌唱的挺好的:“月亮出来了,亮汪汪,亮汪汪。”为什么是亮汪汪而不是亮晶晶?有想过吗?因为“汪汪”是水的样貌,而“晶晶”是石头的样貌,Ta不把月光比作水晶、钻石一类的宝石,而比作水,为什么?因为它柔和,这是多么准确的一种语法表达,你看,无数个时空当中,总有人能抓住类似的共通点,月色如同汪汪的水。“藻、荇”是水中的水草,可是很明显,庭院中并没有水,那这水草是哪里来的?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看一看在月亮投下的光影下,植物晃荡的样子,朦朦胧胧、淡淡的,如果在乡下看过的话就更明确了,在乡间,尤其是农村,可能路灯不是那么多,月色就会清晰很多,就能照在地面上,我老家是乡下的,所以我是看到过的,就会发现:哇,真的是,那种淡淡的、晃晃的样子,很像随着水波荡来荡去的、招摇的水草。徐志摩怎么说的:我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前面都是写景,通过这个景,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表面是愉悦的、轻松的,但实际上他的心情很复杂,在“何夜无月”之前的,都很轻松、愉悦,但接下来注意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里没有月亮?那里没有竹柏?只不过是少了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前面的闲,是正向的闲,但是后面,是负向的闲,前面是正的,后面是负的,这个闲,从哪里来,(黄州团练副使,是只能在本州住,不得签书公事。)就是之前你一切的好名声,一切的朋友,都没了,你在这里,连个地方官都算不上,就是一个闲散人员,前面他处于凤霄龙阁之上,现在他处于无权状态之下。这个闲,是仕途不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我的老师的老师,对我的老师说,这个文章,是苏轼写给自己的,因为教材这么规定嘛。接下来,听听我的理解(同时也是我老师的理解)。
我老师读书的时候,整个班除了他,没有人喜欢这篇文章,我也一样,他们觉得这篇文章太简单了,而且硬试色彩也不浓,你说它文学吧,也不怎么文学,你说它硬试吧,也不怎么硬试;它和其他长篇的文言文相比,的确,相当于文章里头的小透明, 不光是和别人的文章比,好像没什么修辞,没什么文采;和苏轼自己的其他文章相比吧,好像比不过,一来是苏轼好文章当草稿写,或慷慨激昂如大江东去者,或潇洒从容如一蓑烟雨者,这篇一共八十来个字,一,没有引经据典,二,没有高歌低唱,但为什么,我和我的老师都喜欢它,因为它很简单、很纯粹,只是两个好朋友、两个老顽童在一个清凉的月夜散步,和一地亮汪汪的月光,但是我却格外喜欢这篇(称不上是最爱,我最爱的两篇是《兰亭序》和《岳阳楼记》)。呃,和你们讲一讲这篇文章的背景吧。
在乌台诗案当中,太多太多人想要苏轼去死,还想要苏轼的朋友、兄弟都死,最好是苏轼这个人,中国历史上消失,苏轼好不容易在太皇太后和王安石的求情之下,才免于死刑,他从生死的缝隙中逃出来,逃出生天,我觉得被贬黄州并没有我的师祖口中那么的不堪,这要跟什么比,跟他意气风发的时候比,确实不堪,太不堪了,但是,和死比,算是运气好了,他在大牢里待了很久,无时无刻不在想自己要死,我师祖是理解,是依托于苏轼前半段意气风发的人生;但我的参考坐标系是死,那这就是一个上上签,这就好比在基督教中,在人间的生活和在天堂的生活,在人间的生活和在地狱的生活相比。从震惊天下的四川才子到锒铛入狱的阶下囚,从人人称赞的好市长到如今无权无势、无人问津的普通人,他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了,可就算大起大落,这么大的落差,四年时光,不足以消磨吗?早就消磨了,因为他在第二年就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里面怎么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心里早就没有波澜了,这是第四年,但他在第二年就按捺下那颗躁动的心了,他沉淀的像个湖泊,而不是一卦瀑布了。师祖和老师说这是他写给自己的时候,老师和我的反应一模一样,咯噔一下,转身就去查资料,结果,我的想法有那么一丢丢的道理,可最重要的是五个字:怀明亦未寝。为什么,为什么张怀民还没睡?没有人去查过这件事,但我和我的老师去查了,因为张怀民在当年,被贬黄州!他住在哪?他甚至都没有自己的住所,他住在承天寺,他为什么不睡觉?不是因为月色太美,不是因为朋友相邀,而是正如四年前的那个苏轼一样,同苏轼之前那个睡不着的夜晚,一模一样!这不仅仅是事实,更是疑虑重重的内心,他根本就睡不着,他难过、难受,那苏轼为什么要去找他,特别简单,并不是月亮太漂亮,他只是个由头,他想安慰四年前睡不着觉的自己,也是如今的张怀民,所以,苏轼早就想开了,他早就放下了,但此时此刻,谁放不下,是张怀民!他才过来半年不到,苏轼想安慰的是张怀民,也是四年前的自己。
我觉得,苏轼想对张怀民说:“君走过的苦路,东坡四年前早就走尽,如今,你跟我,都要好好的。”
通篇没有一处人物描写,苏东坡和张怀民一起静静地在庭院里走,苏东坡望着张怀民的瞳孔,张怀明望着苏东坡的,他们俩,一起摇头,望向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个普通的月夜记录千载,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到朋友、默契这些词的重要性。以前的我,张怀民一直在,月色我有,如今,张怀民何在,月色何在。
和宝青坊主对小白的爱护一样,因为自己枯萎过,所以想守护你的盛开,在所有失去的人中,我最怀念的是我自己。
最后,希望,你能珍重你身边的张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