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这个时候说“爱”,有点早了,因为“爱”的范围太过宽阔。
算了,那就不提这个。
爸爸妈妈我不讲,毕竟真的是我的父母,按理来说我不应该,也不能够评价的。当然,我的父母也不会在意。
因为我总是受宠爱的那个,这应该不是由于我是那个时候家里唯一的孩子,毕竟后来我的几个弟弟妹妹出生后,家里人对于我的疼爱一点都没有减轻。
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担心自己家里添了新成员后自己会失宠,难道爱不应该是公平对待吗?
对于谁都一样,施予者,接受者。
假如说有了弟弟妹妹就会觉得自己失宠,有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的患得患失,可能太过担心了,导致自己觉得本来没有降低的爱意有所偏差。这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不同遭遇所致。
也有时确实是家长的问题,好些家长在“大”点的孩子暴露出情绪之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是疏漏了对其的关照,不过这应该也正常,小孩子越小,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照顾。
只不过平等对待,不是对他做什么,就应该对我做什么,那不是笑话吗?难道给弟弟妹妹换尿布,就得给自己来一条尿布?
所以说理解很重要,确实,让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如果说只有三四岁的孩子去理解家长忙不过来照顾自己的事情,好像有些勉强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做好平衡,至于怎么做,我不是儿童心理学家,也暂时不是家长,这就得结合各方面因素来调整了,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个人思维能力的孩子来说,争夺爱就是他们的本能,当然需要好好对待。也许不一定他们是真的会争,单纯就是想要得到关心而已,有一些表现就可以了,小孩子嘛,自己会给自己找乐子的。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既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孩子懂事些,有些孩子还需要思维的引导。
譬如说我的堂弟,他就属于懂事早的,四岁那年就有了个亲妹妹,然而他不仅没有和妹妹“争夺”宠爱,而且反过来一起“照顾”妹妹,争着为妹妹做事。俨然一副大哥哥的样子,要知道他都还是个小孩子啊。
我就不用说了,我的亲妹妹出生的时候我都已经十三岁了,不用说我都知道要帮助家里人一起照顾妹妹,当然,我本身就很爱很爱妹妹,任谁都一样吧。
思维引导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对“小”做什么的时候,都跟“大”作一些解释,让其知道那是为了照顾“小”,同时也应该是当对“大”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这种思维引导不一定非要言语述说,用行动来解释就是最好。
我们对于“亲情”的了解没有那么肤浅,也没有那么深厚。误会总会有,但也不能一直不去理解。亲情嘛,就是血浓于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爱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