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搁笔
黄鹤楼,这座矗立在长江之滨的千古名楼,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题诗的圣地。它的雄伟身姿,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望着江水的流淌和时代的变迁。今日,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李白。
李白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层,眺望着远方的江景,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诗意。江水浩荡,波光粼粼,几艘帆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他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手中的笔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墙上留下自己的诗篇。
他环顾四周,只见墙上已经题满了各色各样的诗句,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深沉,有的轻快。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足迹,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
李白深吸一口气,提起笔正‘准备在墙上挥毫泼墨。然而,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一首题在墙上的诗吸引住了。那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目光在这首诗上停留了许久,他细细地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能感受到诗中的意境,那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感慨,是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体会。
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感叹其艺术成就之高,认为自己难以超越。
随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轻声念出了这句话,然后转身离开了黄鹤楼。
离开黄鹤楼后,李白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江边漫步,让江风拂面,让江水的涛声洗涤他的心灵。
——李阳冰的承诺
李白的晚年,如同他一生的诗篇,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他曾是长安城中光彩夺目的翰林学士,如今却成了流浪四方的落魄诗人。岁月无情,带走了他的青春与荣光,却带不走他心中那团炽热的诗火。在一次偶然的流浪中,李白来到了当涂,这个他生命终章的舞台。
当涂,这个长江边的小城,以其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著称。李白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满山的枫叶如火,江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波光。他站在江边,望着远方,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他的一生,如同这江水,曾经波澜壮阔,如今却归于平静。
李白在当涂的生活并不容易,他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身体也日渐衰弱。他时常独自一人,漫步在江边,吟诵着自己的诗篇,仿佛在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他的诗,如同他的生命,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就在李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遇到了李阳冰。李阳冰,当时的当涂县令,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更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君子。他早就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的遭遇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李阳冰为李白在当涂安置了一个住所,虽然简陋,却足以遮风避雨。他还时常派人送来食物和衣物,确保李白的基本生活无忧。更重要的是,他给予了李白精神上的慰藉,时常与他畅谈诗歌与人生,让李白在晚年的孤独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希望他能将自己的诗歌传承下去。李阳冰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重托,他知道,这不仅是对李白的尊重,更是对诗歌的尊重。
李阳冰用精美的书法,将李白的诗作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他一笔一划,都倾注了对李白的敬意和对诗歌的热爱。他知道,这些诗篇,是李白一生的心血,是盛唐诗歌的瑰宝。
在《草堂集》的序言中,李阳冰写道:“太白之诗,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其才情横溢,古今罕有。其诗作,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深情,无不透露出其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今将其诗作编集成册,以传后世,愿其诗魂永存。”
这篇序言,虽然简短,却蕴含了李阳冰对李白的深深敬意和对诗歌的无限热爱。
李白在当涂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在他去世前,他看着李阳冰为他抄录的《草堂集》,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
李白去世后,李阳冰将《草堂集》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李白的诗篇。他知道,这是对李白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诗歌最好的传承。
李白的诗歌,如同他的生命,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但最终却如同凤凰涅槃,焕发出了永恒的光彩。他的诗,将会被后世永远传颂,他的名字,将会被永远铭记。
(具有一定的虚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