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作品深受儿童和成人喜爱,代表作品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二、故事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写成《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 中心思想
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及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
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四、课文结构
1. 引子:
介绍皇帝对新衣服的痴迷,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 开端:
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来到皇宫,声称能织出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布料,皇帝被这个新奇的概念所吸引。
3. 发展:
骗子开始“织布”,皇帝派大臣去查看,大臣们为了不显得愚蠢,都谎称看到了布料,进一步加剧了皇帝对新衣的期待。
4. 高潮:
骗子“织”好了衣服,皇帝在镜子前试穿,尽管什么也没看见,但仍然赞美衣服的美丽,因为他不想被人认为愚蠢。
5. 转折:
皇帝决定穿着这件“新衣”举行游行,以展示他的新装。
6. 结局:
在游行过程中,所有人都在称赞皇帝的新装,直到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他什么也没穿啊!”这句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皇帝的新装谎言被揭穿。
7. 尾声:
故事以皇帝的尴尬和两个骗子的逃跑结束,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这个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故事的起承转合,通过层层递进的情节发展,最终达到高潮,然后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结束,使得整个故事既紧凑又富有戏剧性。
五、 文学特色
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通过重复、对照的叙事结构,增加故事情节的精彩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大量留白的叙事角度,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六、主题思想
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表达了对于“成年人的印象”,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再现,是安徒生为我们提供的一面生活的镜子。
七、内容主旨
1. 讽刺虚伪和自欺欺人:
故事通过皇帝和大臣们被两个骗子愚弄,相信了所谓的“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新装”,揭示了他们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
2. 揭露权力的盲目性:
皇帝和大臣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形象,即使意识到自己被愚弄,也不敢说出真相,反映了权力的盲目性和自大。
3. 批判盲目的从众心理:
故事中的市民们,为了不显得自己愚蠢,即使看不见新装,也随声附和,夸赞皇帝的新装,揭示了盲目从众的心理。
4. 赞扬纯真和勇气:
故事的高潮在于一个小孩揭穿了皇帝的新装,这个小孩代表了纯真和勇气,他没有被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谎言所影响,敢于说出真相。
5. 反思社会价值观:
故事通过一个荒诞的情节,让读者反思社会对于权力、地位和财富的盲目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导致人们丧失了判断力和道德感。
6. 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故事最终通过小孩的直言不讳,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权威时,也应该保持诚实和真实。
7. 探讨人性的弱点:
故事通过皇帝和大臣们的行为,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如虚荣、贪婪和愚蠢,以及这些弱点如何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皇帝的新装》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和社会寓意,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