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皇城的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宫殿熠熠生辉,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赵佶端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神情凝重,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昨日,他召见了狄青和杨志,然而心中却始终无法安宁。
今日,他再次单独召见了狄青。
狄青踏入书房,恭敬地行礼,表现出对皇帝的尊重。
“狄爱卿,朕昨日一宿未眠,思绪繁多。”
赵佶微微眯起双眼,透露出一丝忧虑。
狄青心中一紧,垂首道:“陛下,可是臣等昨日有何不当之处,令陛下忧心?”
赵佶摆了摆手,沉声道:“狄爱卿,朕命你有空去寻找那玉麒麟卢俊义。此乃要事,切不可耽搁。”
狄青吃了一惊,赶忙应道:“陛下,这卢俊义是何许人也,还请陛下明示。”
赵佶站起身来,缓缓踱步,道:“朕听闻此人身怀绝技,忠勇仁义。若能为我大宋所用,必是一大助力。”
狄青点头,正要应诺,赵佶却话锋一转:“另外,那杨志你需处处提防监视于他,多多培养教育。如有不当,即刻降为副职!”
赵佶作为一个穿越者,对杨志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
首先,杨志在押送花石纲的过程中,因为意外丢失了重要的物资,感到极度恐惧和担忧,以至于他选择了逃避责任,竟然不告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行为在赵佶看来,显然是缺乏担当的表现。
其次,杨志在押送生辰纲的任务中,竟然选择了走偏僻的野外小道,这种做法在赵佶看来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显得非常可疑。赵佶认为,如果多带一些兵力,选择走宽阔的大道,使用马车运输,不仅速度会更快,而且安全性也会更高。
然而,杨志却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这让赵佶感到非常不解,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不是出了问题。
第三,杨志的情商显然很低,他不懂得与下属搞好关系,只知道依靠蛮力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赵佶看来是注定要失败的。生辰纲丢失就是他情商太低,得不到众军汉支持,以致被抢。
身边调的军汉都是武艺高强,区区几个毛贼能耐如何?但是他竟然非让他们挑担走路。
第四,固执己见,无法接受他人意见。
说到头一条,杨志啊,当个副手还行,重要的活儿他搞不定。
赵佶觉得,聪明点的官员都不会用这样的人。
这种性格的,大事儿肯定扛不起,万一用他,关键时刻准得掉链子然而,赵佶无法直接明说,只能找一些托词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狄青心中震惊不已,但面上仍保持着镇定:“陛下,杨志将军在沙场上也曾奋勇杀敌,或许......”
“哼!”赵佶打断了狄青的话,“狄爱卿,朕意已决。这朝堂之事,朕自有分寸。”
狄青无奈,只得拱手道:“陛下圣明,臣定当谨遵圣命。”
狄青退出御书房后,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这帝王心术难以捉摸,而自己如今却卷入了这复杂的权谋之中。
回到府上,狄青陷入了沉思。
寻找卢俊义谈何容易,茫茫人海,何处去寻?而监视杨志,又该如何着手?
这杨志毕竟是一同为大宋效力的将领,如今却要这般对待,狄青心中实有不忍。
然而皇命难违,狄青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办。他派出亲信,四处打听卢俊义的下落。
在与杨志的相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密切关注着杨志的一言一行。
杨志却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了被提防和监视的对象,依然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他并不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都在狄青的严密监视之下,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赵佶精心安排的结果。
狄青在执行皇命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但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
尽管他必须忠实地执行赵佶的命令,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对这种监视和提防感到不安。
狄青在忠诚与道德之间徘徊,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倍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