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繁华异常、人流如织的东京城,一座清幽宁静、典雅古朴的宫殿隐匿在闹市之中。这座宫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脊兽栩栩如生,一草一木都透着尊贵与庄重。
宫殿的主人赵佶,为了能提高国库的收入,可谓是费尽心机,想出了无数的办法。他常常在夜阑人静之时,于书房中对着烛光苦思冥想。那些写满策略的纸张堆满了书桌,可每一个设想都被他逐一斟酌、反复权衡后又一一否决。只因他内心深深地明白,百姓们已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他实在不忍心再让他们的肩上增添一丝一毫的负担。
某一日,当他坐在餐桌前用餐时,正细细品尝着佳肴,却不期然地吃到了一颗粗盐颗粒。那粗粝的口感瞬间在他的口中蔓延开来,然而就在这一瞬,一个奇妙的灵感如火花般在他的脑海中迸发。
他当即毫不犹豫地派人召见章淳。
“张淳啊,我想到了一个充盈国库的法子,那便是制作精盐。今日朕要亲自教你制作精盐之法。”赵佶微笑着说道,那笑容中满是自信与期待。
张淳听闻,连忙诚惶诚恐地躬身行礼,先是惊讶地说道:“啊?这非常难啊。不会开玩笑吧?”话一出口,他便觉失言,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额上冷汗直冒,紧接着又赶忙改口说道:“能得皇上亲自教导,实乃臣之莫大荣幸。”
赵佶带着张淳来到了一间专门用于制作的屋子。屋内,各类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有木质的精致大勺,其手柄光滑细腻,仿佛经历了岁月的摩挲;有铜质的细密滤网,闪烁着幽幽的金属光泽;还有那巨大的陶制水缸,缸壁上刻画着古朴的纹路。而各种材料也是堆积如山,一堆堆粗盐宛如小山丘般矗立,一袋袋清水整齐地排列在一旁。
“你且看好,这制作精盐,首要之关键在于选材。”赵佶拿起一块粗盐,仔仔细细地端详起来,仿佛在审视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这粗盐杂质繁多,必须精心筛选。”赵佶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让人不容置疑。
说着,赵佶熟练地将粗盐缓缓倒入一个硕大的缸中,随后动作轻柔地加入清水,随之拿起一根木棍匀速地搅拌均匀。
“接下来,便是静置沉淀。”赵佶耐心地解释着,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大缸,似乎已能看到未来精盐的美妙模样。
张淳目不转睛地看着,不住地点头,那神情专注至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
待沉淀完成,赵佶小心翼翼地将上层的清水轻轻舀出,留下底部的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绝不能要。”赵佶一边说着,一边动作果断地将沉淀物处理掉。
然后,他再次向缸中加入清澈的清水,接着点燃炉灶开始加热大缸。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着他凝重而认真的面庞。
“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可过急,亦不可过缓。”赵佶的眼神专注而执着,额头上已渐渐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水分逐渐蒸发,缸内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结晶。
赵佶兴奋地大声说道:“看,这便是精盐的雏形。”他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骄傲。
张淳惊叹连连,嘴巴张得大大的:“皇上果然技艺精湛。”
赵佶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还没完呢,这精盐还需进一步提纯。”
他将初步形成的精盐小心翼翼地取出,轻轻地放入另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容器中,开始进行精细入微的过滤和搅拌。他的双手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在呵护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终于,那晶莹剔透、宛如水晶般纯净无瑕的精盐完美地呈现在张淳眼前。
“皇上,这精盐当真精美绝伦。”张淳忍不住再次发出由衷的赞叹,眼中满是崇敬与钦佩。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透着坚定与决心:“这精盐不仅味道纯正,更是我大宋百姓生活之必需。张淳,你务必要牢记此制作之法,待日后将其大力推广,造福于万千百姓。”
张淳郑重其事地说道:“皇上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嘈杂之声。
一名太监神色匆匆地跑来,那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原本的宁静。只见他气喘吁吁,满脸焦急地喊道:“皇上,不好了,高俅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赵佶闻言,眉头微微皱起,形成了几道深深的沟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虑,但很快说道:“让他进来。”
一阵风似的,高俅风风火火地大步走进来。他来不及平复喘息,便忙不迭地行礼,而后急切说道:“皇上,南方水灾,情势危急,百姓受灾极为严重。房屋倒塌无数,良田尽被淹没,无数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只能在风雨中苦苦挣扎。”
赵佶听到此,脸色陡然一变,那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布满了凝重与忧虑,大声喝道:“速派官员前去赈灾,不得有误。务必确保救灾物资及时送达,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
张淳在一旁,望着赵佶,满怀敬佩地说道:“皇上仁心,时刻挂念百姓之苦,实乃百姓之福啊。”
赵佶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满是无奈与忧心:“但愿这精盐之术能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一丝美好,也希望这水灾早日平息。让百姓能重新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不再受这天灾之苦。”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对百姓的牵挂与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