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职名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 的人。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 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 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 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 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 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 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 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 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 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 为太守。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二、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 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 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 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 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 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 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贤,即让位于比自己 更贤能的人。 【长揖】古代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 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 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 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 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 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 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 一点,以表谦恭; “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 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 卑处下位。秦汉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 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 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 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
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 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 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 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 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拥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未及壮,还比 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 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 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 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 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 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 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等食品,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 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 亵渎。 【虚左】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 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 侯生的尊敬。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死】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①“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③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 溘逝、老、故、逝、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