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设计实验】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2)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方法技巧
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比热容实验中的应用
(1)转换法: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不考虑热损失,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或食用油吸收,故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
(2)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控制了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吸收的热量相等,通过温度变化量不同,说明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不同;控制了水和食用油的质量、温度变化量相同,通过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同来说明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停表,水,食用油等。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用温度计测水和食用油的初温t0、t末;
(2)用天平分别测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都是m;
(3)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t。
【实验过程 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500g水和500g食用油,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初温(它们的初温都与室温相同),再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提示
实验中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而非体积相同。
相同的电加热器:说明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故可以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1)对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提示
说明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来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2)让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并比较加热时间。
提示
由于水和食用油的初温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说明使它们的末温也相同,通过比较吸热的多少来比较吸热能力。
【分析论证】(1)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食用油的温度升得比水高;(2)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表明水与食用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探究归纳】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实验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
注意
(1)电加热器要放在烧杯底部,以使整杯水或食用油受热均匀。
(2)温度计的玻璃泡高度适当,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且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容器壁和电加热器。
(3)为了使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可以让几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减小实验中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知识点二 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提示
比热容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与密度、速度、功率等定义方法相同。
深化透析
四点透析比热容
(1)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本领的强弱,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强,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弱。
(2)对于同一种物质,比热容的数值还与物态有关,在不同物态下,比热容是不同的。如:水的比熟容是4.2×103J/(kg·℃),而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物态有关,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的变化以及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物态相同)的比热容相同,其物理意义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3.物理意义:比热容是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而引入的一个物理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与它温度降低1℃时所放出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都等于它的比热容。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其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4.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有时比热容单位也可写作J·(kg·℃)-1。
5.
(1)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4.2×103J/(kg·℃)。
(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这说明物质的比热容与物态有关。
(4)有个别的不同种物质(例如:冰和煤油),其比热容相同。
6.水的比热容较大
提示
海陆风形成的原因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大,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水和沙石或干泥土同样吸热,水的温度升高得慢,水面附近空气的湿度较低,陆地沙石或干泥土温度升高较快,地面附近空气温度较高,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升,海面的冷空气密度较大而流向陆地填补,形成从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夜晚陆地和海洋同样散热,陆地上的沙石或干泥土温度降低得快,地面附近空气温度较低,海水的温度降低得慢,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较高,这样海面上的热空气上升,陆地上的冷空气流向海面填补,形成从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
规律总结
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分析问题时,关键是搞清两个方面,一是比热容大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小,如用来调节温度;二是比热容大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如用作冷却剂或取暖。
知识点三 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
Q吸=cm(t-t0)
2.放热公式:Q放=cm(t0-t)
式中c、m、t0的含义不变,t表示放热后的末温,“t0-t"表示降低的温度,有时可用Δt表示,此时放热公式可写成:Q放=cmΔt。
可见,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由物体的质量、物质的比热容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这三个量的乘积决定,跟物体温度的高低无关。
Q吸与Q放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比热容c的单位是J/(kg·℃),质量m的单位是kg,温度(t或t0或Δt)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Q的单位是J,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3.进行热量计算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同一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务必统一为国际单位:c→J/(kg·℃);m→kg;Δt→℃;Q→J。
(2)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如果吸、放热过程中存在着物态变化,则不能使用这几个公式。例如冰熔化为水需吸热,此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没有变化,但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3)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文字叙述中升高t(℃),升高了t(℃),降低t(℃)、降低了t(℃)对应的是温度的改变量,而升高到t(℃)降低到t(℃)对应的是物体的末温为t(℃)。
拓展
热平衡方程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放出的热量没有损失,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用公式表示为Q吸=Q放(热平衡方程)。
考点二 热量公式的综合应用
【例1】(奥赛题)“米线”是一种特色小吃。端上餐桌的有一碗热汤,上面浮着一层油;一碟切成薄片的鲜肉;一碗已煮熟的米线。食客先把肉片放进汤内,稍候再加入米线。
提示
由生活经验可知,油层阻碍水分蒸发,减慢热量散失。
现有以下资料:汤的初温97℃,比热容4.2×103J/(kg·℃);肉片的质量0.2kg,初温22℃,比热容3.5×103J/(kg·℃)。基于健康原因,肉片必须至少在大于80℃的汤中保持2min,在这2min时间里,由于向外界散热,整体温度将下降约2℃。问:
(1)碗中油层的作用是什么?
(2)为实现上述的温度要求,碗中汤的质量多少应满足什么条件?
提示
肉和汤混合后的温度为82℃。
【解析】(1)碗中油层覆盖在水的表面,使碗内的水与空气隔绝,由于影响水蒸发的因素有水的温度、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所以油层可减少水的蒸发,从而减慢热量的散失,使碗内汤的温度不至于下降太快。(2)由题意可知,基于健康原因,放入肉片时碗中汤的温度至少要大于80℃,而由于2min内向外界散热,整体温度将下降约2℃,所以在放入肉片后,汤的温度至少应为82℃,汤放热而肉片吸热,最终达到温度相同,此时汤放出的热量等于肉片吸收的热量,即Q吸=Q放。
【答案】(1)减慢蒸发,从而减慢热量的散失。
(2)因为肉片必须至少在大于80℃的汤中保持2min,在此期间,整体温度将下降约2℃,所以,汤和肉混合后的温度至少为t=82℃。
根据Q吸=Q放以及Q=cmΔt可得:c肉m肉(t-t肉)=c汤m汤(t汤-t)
至少需要汤的质量
m汤=
c肉m肉(t-t肉)
c汤(t汤-t)
=[3.5×103J/(kg·℃)×0.2kg×(82℃-22℃)]/[4.2×103J/(kg·℃)×(97℃-82℃)]≈0.67kg。
【例2】小红发现供暖的“暖气”是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内能带到房屋中取暖的。
(1)“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室内气体内能的?
(2)用水做运输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
(3)小红还发现每年冬季供暖开始时爸爸都要将“暖气”内的气体排出,这样供暖的效果更好,为什么“暖气”的阀门打开后,内部气体能被排出?
【答案】(1)这是通过热传递途径改变了室内气体的内能。
(2)水的比热容较大,当其循环通过“暖气”时,能向温度较低的室内放出更多的热量,所以用水做运输能量的介质可以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
(3)“暖气”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所以阀门打开后内部气体能被排出。
易误点二 在热量的有关计算中易出错。
【例】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kg、初温为80℃的水吸收1.26×105J热量后,其温度升高到多少℃?若这些热量被质量为5kg、初温为20℃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的温度是多少℃?[c水=4.2×103J/(kg·℃),c铜=0.39×103J/(kg·℃),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已知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水吸收的热量,应用吸热公式Q吸=cm(t-t0)的变形式t=
Q吸
cm
+t0可以求出水的末温,因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已知铜的质量、比热容、吸收的热量,应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可以求出铜块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注意求得的是铜块升高的温度,而不是铜块的末温,故铜块的初温20℃没有用处。
由Q吸=cm(t-t0)变形得t=
Q吸
cm
+t0
所以水吸收热量后的末温:
t=
Q吸
c水m水
+t0=
1.26×105J
4.2×103J/(kg·℃)×1kg
+80℃=110℃,
因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并且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所以水吸热后,温度不会升高到110℃,故水的末温为100℃。
由Q吸=cmΔt变形得Δt=
Q吸
cm
所以铜块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Δt=
Q吸
c铜m铜
=
1.26×105J
0.39×103J/(kg·℃)×5kg
≈64.6℃。
【易误点辨析】
(1)在计算热量时单位要同一。
(2)正确区分“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这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的物理意义。
(3)要注意物体吸收过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质的比热容及温度的改变量有关,分析热量的变化时应兼顾三者。
(4)计算液体的沸点,末温不能超过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