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历程
本书标签: 脑洞 

淘气与教养——这样实现人的脱变

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历程

当人们提到“淘气”的时候,一定是在说小孩子,因为一个成熟的、正常的人是不会有那种行为的。正因为小孩子正处在成长的道路上,因此,他们做出了一些被认为不正常的事情时是可以容忍并能加以教化的。

西汉刘向的《烈女传·卷一·母仪》中写道: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就住在墓地旁边。有一次,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起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年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我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里很早就有“人不学,不知义”“苟不教,性乃迁”之说,于是人们很早也就明白了,人是需要教化的,教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那么人到底怎样才会成其为人?教化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人从出生到6岁时是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此后在正式成人之前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他人的直接帮助。正是在这一时间里,人逐渐地摆脱了“淘气”获得了“教养”,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等。

科学研究表明,人最初根本不具备任何社会技能。人类的生存技能和科学知识都是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慢慢积累起来的。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互动对婴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和婴儿的互动(比如怀抱和亲吻)不仅满足了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一项对比实验表明,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47%。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甚至会在生理上出现不良反应。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洛恒河猴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笼子中设置两个“母亲”,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母,它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然后,哈洛又用绒布做了一个代母。他写道:“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另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一开始,哈洛把一群恒河猴宝宝和两个代母关在笼子里,很快,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在几天之内,猴宝宝把对猴妈妈的依恋转向了用绒布做成的那个代母。由于绒布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宝宝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代母。当把绒布代母拿走之后,猴子们产生了严重的行为问题。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心理学家施皮茨比较了两组孩子:一组是在监狱托儿所中受到自己母亲照顾的孩子;另一组是在孤儿院中由称职的保姆看护而没有得到自己母亲亲自细心照料的孩子。虽然在孤儿院孩子刚入院后在身体素质、发育和智力指标上要高得多,但是不到4个月,这些指标就开始下降,情况并不断变化,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自己进食,也没有养成清洁习惯。监狱托儿所的婴儿却在健康成长,因为他们在生命头12个月里与其母亲有着密切的感情交流。

对儿童安全的巨大威胁则是与母亲分离所造成的创伤。婴儿和幼童应该与母亲(或是长期充当母亲的人)有温暖、亲密和连续的关系,婴儿和母亲双方在这关系中都能得到满足和愉快;这对于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约翰·鲍尔贝说:“生命的头3年中长期的分离(指母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有着特有的影响。在临床上,这种孩子感情淡薄,十分孤僻。他们不能开展与其他孩子和成人间的正常联系,从而得不到名副其实的友谊。”

从婴儿成长为成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婴儿时期只有一些简单的情绪和表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慢慢地成长,他开始能区分自己的父母亲与别人,随后能对母亲的微笑和表情做出回应,直到学会了走路、学习。孩子在与父母亲的互动交流和周围的人的模仿学习下,慢慢长大,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上一章 狼孩与天性——关于人之初的思考 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历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不要小看孩子的“过家家”——角色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