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植物的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对光的利用。
(9).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还有温度等因素;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10).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分层的原因)。
(11).某片区域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2).群落具有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3).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15).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划分为: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属植物(针状叶)和骆驼刺属植物(矮个,根系发达)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固态尿酸盐排泄含氮废物)、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和不同年份或季节降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植物中多有分层现象;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极多。
(16).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形成群落的原因是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17).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18).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19).群落演替: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2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制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湖底、三角洲、裸岩上进行的演替等。
(21).初生演替一般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