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内,刘馨宁睡到中午才醒“唔”,坐在床上揉了揉眼睛
林嘉欣看着刘馨宁终于醒了,松了口气“宁宁,你终于醒了,你再不醒的话我就要去找导员送你去医院了”
她理了理头发,不好意思的说“嘿嘿嘿,这不是昨晚熬大夜了嘛”
林嘉欣叹了口气,招呼她吃饭“来,下来吃饭吧,你连早餐都没吃,肯定饿了,我在食堂给你打了你最爱的莴笋炒肉……”
话没说完,只见她像猴子一样快速跑下床,两眼放光“哇~欣欣,不,义母!你真好~”
“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林嘉欣鼻孔朝天,双手叉腰
……
林嘉欣因为临时有事出去了,所以寝室里只有刘馨宁一个人,“唉,有点无聊,刷个视频放松一下吧”
她点开视频软件,“行了,就这个吧”
【他们说,历史的遗憾里,一定有他的名字】
【秦朝】嬴政看着这个标题,转头问扶苏“扶苏,你觉得此人应是何人?”
扶苏恭敬地行了一礼,语气平和而坚定:“回禀父皇,据儿臣所知,在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并无此人记载。因此,儿臣斗胆推测,此人或许来自后世。”
【汉朝】刘邦凝视着银幕上那行字,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思绪。“若非他未识破那份伪造的遗诏,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尽,恐怕今日我这帝王之位,也不会这般轻而易举地落入囊中。”
不仅是刘邦这般认为,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秀等一众汉朝皇帝都如此
【三国·蜀汉】刘备看着银幕上的字,心中感慨“那位太子倘若猜疑一番遗诏之真假,随蒙恬一同回咸阳看看,或许秦能绵延国祚”
【他,是皇帝之嫡长子,也是世人口中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他说“儿臣认为,不应用严厉的刑罚处置他们,请陛下明查”】
嬴政看到这儿,猛然回头看着扶苏,银幕上所说之人除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外还能是谁?
【有人说,若他不死,秦朝或许不至于二世而亡】
事到如今,嬴政心中虽已了然,却仍有一丝困惑萦绕不去。他不解,即便自己身死,也早已留下遗诏,明确立下扶苏为太子,继承大统,为何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这个问题如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紧紧缠绕在他心头,让他难以释怀。
除非……嬴政的眼眸微眯,浑身散发着刺骨的寒意,除非有人在自己死后篡改遗诏,赐死扶苏,更让他震怒的是,他奋六世之余烈才建立起的大秦竟如昙花一现,他必须要查清楚是谁别有用心篡改遗诏
而扶苏则愣愣出神,心中无数情绪席卷而来包裹着他“呵!我终究还是没能继承父皇传下来的皇位吗?果然,果然如我昨日所想的一样”
下一刻,银幕上就揭晓了答案【他就是——扶苏,为人宽仁,德才兼备,始皇驾崩后,因奸臣矫诏,自刎而死】
【秦朝】嬴政死死盯着天空,似要把银幕盯出个窟窿,果然,果然啊!他的手紧握成拳“究竟是何人矫诏致使吾儿扶苏自刎?!”
随着他的这声怒吼众大臣与宫人们全部跪下瑟瑟发抖“陛下息怒”
嬴政冰冷的视线扫向跪着的一众大臣,而跪在其中的赵高和丞相李斯则下意识心虚和止不住的恐慌,连他们本人都惊了,自己这是怎么了,明明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做但为何感觉恐慌?
而宿舍内的刘馨宁则点开某度搜索了有关扶苏的词条
不久后,扶苏的生平被投射在银幕之上
【敢于直谏:扶苏,秦始皇长子。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逼令自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当年七月,行至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当时遗诏已经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
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慈,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哪里还要再请示什么!”说完便自杀而死。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秦朝】嬴政再次猛然回头看着扶苏,眼中竟是震惊与悲愤“扶苏!你为何如此相信假遗诏上所说的?!”
扶苏低着头,不明思绪“父皇……儿臣”
嬴政看着沉默的儿子,双手紧握成拳,“罢了,罢了,你的事先暂且放一放”他把目光又重新投向银幕,而后死死盯着李斯与赵高,眼神狠厉似要将他二人一刀刀凌迟一般
赵高与李斯此时大气不敢出,跪在地上不断磕头求饶“陛下!臣等实属冤枉啊!”
嬴政让人将他二人架起,右手拔出秦王剑,语气冷漠“哦~?冤枉?!那你二人倒是说说,你们何处冤枉?!”
赵高壮着胆子回应道:“陛下,臣与丞相从未有过背叛您与公子扶苏之心!请您明察,切勿因银幕上那妖女的一面之词便草率定罪!”
嬴政眼神微眯,周身的寒意更加刺骨“哦?那你此话的意思是朕是个听信谗言的暴君?”
见两人因恐惧而噤若寒蝉,他内心深处涌起一阵冷笑,随即命令侍卫将他们押下,等候进一步的处置。
刘馨宁自然无从得知那些位高权重者们正热烈讨论的情景,她只是轻轻滑动着手机屏幕,指尖轻触之处已滑向了下一个视频。
【他们说,他是历史上最遗憾的太子之一……】
画面中,帝王满面欣慰地轻拍着令他无比骄傲的长子,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自豪之光。然而,镜头一转,场景骤变,那曾被帝王视为掌上明珠的太子,此刻却跪倒在地,泪如雨下。帝王手中的长剑冷冽无情,直指其脖颈要害,昔日的温情仿佛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你可知你犯的可是谋反死罪!”
【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
【唐朝】李世民难以置信地盯着银幕上自己的身影,只见那未来的自己手持长剑,直指自己与长孙皇后最为疼爱的长子。而从那冷峻的面容中传来的“谋反死罪”四个字,如同重锤般敲击在他的心上。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李承乾,那一刻,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玄武门下的血雨腥风历历在目。那一刻,他亲手射杀了兄长与弟弟,将父亲软禁于深宫之中,换来了今日的江山社稷。
可如今命运却再次降临至他身上,令他不由悲痛苦笑一声“呵,真真是气数使然啊”
而在一旁的李承乾则是低着头,双手紧紧握着,一时间有无数复杂的情绪接踵而至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长子,出生起便被寄予了厚望,被封太子后,李世民更是为他亲自安排老师,还准他十二岁起参与讨论政事,因李承乾自幼体弱多病,太宗皇帝心疼长子,特许他不用多读书,然,李承乾却更加用功读书,年纪轻轻便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
【秦朝】嬴政看着银幕上李承乾刻苦努力的模样,由衷向他投去欣赏的目光“不错,此子小小年纪便性子沉稳,不骄不躁,确是一个不错的太子”
【唐朝】永徽之治时期李治看着银幕之上熟悉而又陌生的皇兄,不由怔住,幼时的皇兄对他宠爱有加,父皇赏赐的物什他总要留些给他们,“皇兄……”
【唐朝】李世民看到这儿依旧不解是何缘由使他们父子之情不复存在
【后来,李承乾在青年时期不幸罹患腿疾,加之师长们的苛责与重压,令他的内心日渐脆弱敏感。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与压力,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坚韧与从容,开始放纵自我,行为愈发乖张。在这条背离正道的路上,李承乾越行越远,仿佛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楚与不甘。先是宠爱乐人称心,后来还想对苦言相劝的老师们痛下杀手】
魏征等人看着银幕上的李承乾,原本要进宫劝诫的动作瞬间停住,几人互相对视商量着减轻点太子的负担与压力
而李世民得知他将会患上腿疾之后,便下令让人去寻药王孙思邈为他调理身子,他满脸心疼“乾儿,不必恐慌,朕会让孙思邈医好你的腿疾”
李承乾闻言,缓缓从嘴里吐出几个字“父皇,对不起,儿臣让您失望了”
李世民并没有回答,只是将他轻轻抱住拍了拍他的后背
【一天他无意听见亲弟李泰对李世民说他也想当皇帝,这使李承乾脸色暗了暗,对他起了杀心,然,并未成功,后联合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试图逼宫,兵败被俘,李世民失望至极,下令诛杀所有谋反党羽,但唯独将他废为庶人】
视频到此便结束了,但众帝王与朝臣却在此刻鸦雀无声,谁也不知该如何说起,只是静静的注视着银幕
刘馨宁似是意难平,于是又打开了某度搜索李承乾的生平
【立为太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亲自为老师立碑。
太宗爱子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
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
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母去子来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监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
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太子作为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兄弟夺嫡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太子与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一说贞观十七年去世15
),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虽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自己的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李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李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不遂的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自己的这三个爱子做打算。】
【唐朝】李世民仔仔细细看完了李承乾的生平,威严的帝王在此刻红了眼,心疼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乾儿,无论你相信与否,阿耶只会选你成为储君”
李承乾看着自己的父皇,正欲开口说些什么,但却被李世民打断“朕乏了,让朕一人静静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