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著名诗人讲解
本书标签: 古代 

(汉)蔡邕

古代著名诗人讲解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地名有河南省尉氏县、河南省杞县两说)人。中国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学多闻,早年师从太傅胡广。建宁四年(171年),被征辟为司徒(桥玄)的掾属,此后历任平阿县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修撰《东观汉记》及制作“熹平石经”。后来因屡次直言进谏,陈述时弊而得罪权贵,被流放朔方郡,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被授为司空祭酒,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蔡邕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其辞赋语涉艳丽,缘情体物,逞才炫博,以《述行赋》最为知名,为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所作散文则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此外,蔡邕的书法精妙,尤擅篆书、隶书,以隶书造诣最深,得到“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有“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之誉。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著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今人邓安生有《蔡邕集编年校注》辞赋

蔡邕的辞赋今存16篇(含残篇),以《述行赋》最为知名。《述行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据赋序说,桓帝延熹三年(160年),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京时,有感于宦官擅权,大兴宫苑,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又有感于当时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写了这篇赋,借途中所遇古迹,陈古刺今,情思浓厚。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他的另一篇赋作《青衣赋》,追述与青衣女婢嫌婉情好,倾诉别后不可排遣的相思之苦。赋全用四言句式,辞藻艳丽,描写入神,如“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蜡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袖丹裳,蹑蹈丝扉”,抒发“思尔念尔,怒焉且饥”之情亦深挚缠绵。

蔡邕在给汉灵帝的奏疏《条宜所施行七事》中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认为辞赋只可“聊以游意”,而不是“教化取士之本”。他主张辞赋这种“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但蔡邕本人的辞赋作品却语涉艳丽,缘情体物,逞才炫博,表现出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脱节。

散文

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这类作品以《郭林宗碑》《太尉杨赐碑》《陈太丘碑》《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公碑》为代表。时人及后世视蔡邕为汉代创作碑铭的一代大手笔。《文心雕龙·诔碑篇》称赞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这些作品中也有收金谀墓之作。

后世影响

在汉魏文学风尚转变过程中,蔡邕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人利益集团形成过程中,蔡邕的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蔡邕晚年,地位显赫,建安时期很多作家都得到过蔡邕的提携和延誉(如王粲、阮瑀、路粹)。

第二,从文学风尚的变迁来看,蔡邕的《青衣赋》《述行赋》等创作体现了东汉时期由清峻转向华丽、通脱转向壮大的文风改变趋势。

第三,蔡邕是汉末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他曾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等各种汉代通行的文体,共104篇。其中《独断》一书是秦汉文体学研究的总结性论著,为后来的文体学研究开启了方向。

书法

蔡邕工于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匠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人张怀瓘在《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他“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还善于书法理论思考,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书论传世。《笔论》开篇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论述书法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九势》先以“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揭示书法本源,而后阐述了九种结字用笔的规则。这些重要思想为后世书法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大规范、指导意义。

绘画

蔡邕擅长绘画。据《太平御览》卷750引孙畅之《述画》说,汉灵帝曾诏命蔡邕绘赤泉侯杨喜家五世“将相形像于省中”,并为之撰写赞文,亲自书写于画像中。后人称赞他“文、 画、 书,于时独擅”同时具备三美。唐人张彦远所撰《历代名画记》将蔡邕与赵岐、张衡等并列为汉代重要画家。可惜蔡邕的真迹已失传。

经学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朱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上一章 (汉)王粲 古代著名诗人讲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汉)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