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战国时期楚国郭(今湖北省宜城县)人,与屈原同时稍晚,具体的生卒年不详。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对后代影响很大。
宋玉年轻时来到楚国的都城,因为仰慕屈原的才华和人品,投到屈原门下。他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学,很快掌握了辞赋的写作方法,但因他并没多少现实的人生感受,这时候并不出名。
公元前278年,屈原因为遭到放逐,又不忍心离开他挚爱的楚国和楚国人民,奋然跳进汨罗江,就此离开了人间。
宋玉知道后,心痛欲裂,迅速赶到汨罗江去凭吊自己的导师。面对万顷波涛,他开始思考,同时对楚国的现实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屈原死了,宋玉还得生存下去,于是,他找到好友景差,请他给自己找份事做。
景差知道宋玉通晓音乐,擅长作文,而楚王正好喜欢这些。他十分担心宋玉在楚王面前胜过自己,便只让楚王给宋玉一个小官做做。
宋玉自恃才华出众,却只当了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官,心里很是不平
一天,宋玉坐在家中,听着门外的狗叫声,联想到先师屈原被挡在九重宫门外,想向楚王进忠言而不得的情景,又想到自身的不得志,顿生惆怅,立即拿出笔墨,写下了他一生的代表作--《九辩》。
《九辩》写成后,大家争相传看,赞美宋玉的才华。
楚王看后也很欣赏,尤其是文中有一段错落有致的句子,句式变化比屈原的作品更大,更灵活,于变化中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可惜这一段内容却是写屈原怎么忧国忧民,怎么盼望楚王听到忠言,怎么伤心失望的。
楚王把宋玉叫来后,对他说:"《九辩》开头很不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劈头二字使人猛醒,勾起对萧瑟秋景的悲感,尤其'摇'字使用很妙,生动、形象,可谓诗眼。
你文才不错,可为何偏听偏信,难道你要让楚国人都学屈原吗?"宋玉知道楚王怪罪下来了,忙说:"过去有个善于唱歌的人,开始唱下里巴人,那个国家中几百人都能听懂并跟着唱,而后改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这种雅一些的曲子,能懂并跟着唱的不到十人,至于更高雅的曲子,能懂并跟着唱的,不到三个人了。什么原因呢?曲调越高雅,能理会并跟随的人越少。我把屈原写得越发出众,能理解并学他的人也就越少了。"
楚王这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宋玉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九辩》前头两句写的是秋景,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失意情绪,幸好楚王没看出。
从此后,楚王经常要宋玉找他谈文品乐。
但是宋玉一生,顶多表露一些委婉的讽谏,始终不敢像屈原一样直言进谏。他考虑个人得失较多,有些软弱。
宋玉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屈原的"楚辞"样式外,又在"骚体"基础上,创造了"赋"体文学,创造了问答形式。他的《九辩》的开头更是令后人一谈到"悲秋"就联想到他。
因此,宋玉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在《史记·屈原列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古今人表》中,都说宋玉生于屈原之后,到王逸才第一个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还说《九辩》是思师之作。宋玉的作品,现存十四篇,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十六篇(其中一些已残缺),可见有些作品已亡佚。现存作品中,以《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情胜理,用形象思维的手法,把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文学传统上,他的作品与屈原的作品一样,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品中悲秋、神女、美人、风雨、山川、游历等主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中国文学。主题《九辩》的悲秋主题,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九辩》现传本子中,有分为九章的,也有分为十章的。其实,无论分九章、十章,都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争辩,因为全篇作品,贯穿的只是悲秋主题。在不同的诗章中,不过是把悲秋情怀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参酌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分为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