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饮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其中中餐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在亚洲餐饮市场上,中餐显露竞争优势。《2019 亚洲餐饮发展报告》显示,中餐是世界主要菜系中在亚洲竞争力最强的菜系之一。例如,高达 89.7%的受访者表示在近期吃过中餐,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菜系。其消费力相较其他菜系有明显优势,表明亚洲五国食客消费中餐的意愿较高。
亚洲五国餐饮市场发展多元化,包括中国菜系、法国菜系、清真菜系等在内的世界各大菜系都已进入该市场。近年来,中国大陆开设的亚洲餐厅门店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每年增长率均超 50%。截至 2018 年底,某互联网企业平台收录的中国大陆亚洲餐厅超 12 万家,比 2015 年增长约 3 倍。其中日餐厅占比最大,韩餐厅位列第二,东南亚餐厅居第三。同时,2018 年亚洲各国中餐厅总数达到 4.4 万多家,比 2015 年增长约 120%,以东亚、东南亚最为集中。
中餐餐饮品牌也在亚洲五国蓬勃发展。一些中国知名跨国餐饮品牌在亚洲多国拥有分店,如台湾餐厅鼎泰丰、小肥羊、海底捞和添好运等。同时,亚洲五国本土的中餐连锁品牌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此外,中餐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调查显示,很多对中餐感兴趣的受访者表示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餐饮文化的意愿,中餐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国人民认为本国与中国餐饮品牌的合作交流丰富了当地餐饮市场品类,美食交流互鉴是各国文化文明沟通的重要途径。
为促进亚洲餐饮业发展,相关活动和倡议也不断推出。例如,ace2023 亚洲餐饮展览会将于 11 月 16 日开幕,旨在搭建国际高效交流贸易平台,助推世界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烹饪协会与北京市商务局还曾联合发布《亚洲餐饮绿色发展倡议书》,倡导绿色餐饮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亚洲饮食结构也在逐渐变化。过去大米在亚洲饮食中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一些地区对米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而鱼、肉、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显著上升。不过,大米仍然是亚洲重要的作物和饮食文化的象征。
未来,亚洲饮食有望继续保持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多丰富多样的美食体验。同时,亚洲各国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
同时亚洲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食材方面,种类繁多,涵盖谷物、蔬菜、水果、豆类、海鲜、肉类等,并重视新鲜度和季节性。
烹饪技法多样,包括炒、蒸、煮、烤、炸等,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
调味上,广泛使用香料和调味料,为食物增添独特风味。
饮食理念注重健康与平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控制油、盐、糖的用量。
餐饮文化丰富,用餐礼仪和习惯因地域而异。
此外,亚洲各国的饮食相互影响和融合,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亚洲饮食也不断走向世界,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亚洲饮食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口味的变化。
亚洲饮食文化中的健康饮食理念包含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 食物多样:亚洲饮食注重食物的多样性,涵盖了各种谷类、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种子、海鲜、肉类等。例如,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就强调了谷薯类、蔬菜和水果类、鱼、肉、蛋类、奶、奶制品以及大豆坚果类等食物的均衡摄入。
-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品在亚洲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大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杂豆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 适量摄入蛋白质:大豆及其制品是亚洲人常见的蛋白质来源,其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甾醇等,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和血压有一定作用。此外,也会适量摄入瘦肉、河海鲜等动物性蛋白质。
- 常喝茶饮: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都是茶叶消费大国,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作用,有利于血管健康。例如,有研究发现每天每增加1杯(236毫升)茶的摄入,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中风风险降低4%,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
- 食用发酵食物:亚洲饮食中有许多低盐或无盐的发酵食品,如中国的豆豉、日本的纳豆、韩国的泡菜、印尼的天贝等,它们是益生菌的丰富来源。益生菌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肠道健康,而高脂、高盐、高糖的饮食不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负担。
- 顺应时令:部分亚洲国家讲究“不时不食”,即根据季节选择当季的新鲜食材。他们认为新鲜的食材营养丰富,体内蕴含的生命力旺盛,符合自然规律。
- 强调原味: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尽量少用过度加工或添加过多调味料的方式烹饪,以保留食物本身的营养和风味。例如日本料理就注重呈现食材的天然味道,多采用生食或简单的烹饪方法。
- 控制油、盐、糖的摄入:烹饪时多用蒸、煮、炒等方式,减少高温煎、炸、烧烤的食物,从而控制油的使用量,并做到少盐、少糖。
- 注意饮食均衡:每餐会合理搭配各类食物,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并且主张适量进食,例如日本饮食提倡“八分饱”。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一些亚洲地区的传统饮食方式也受到了西方饮食的影响。专家提醒,人们应尽量保持亚洲饮食的优势,做到守住优势、摒弃劣势和取长补短,例如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减少精制谷物摄入,适当增加奶、水产品的食用等。
不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都强调食物的天然、均衡和适度,这些健康饮食理念对维持身体健康、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亚洲幅员辽阔,亚洲各国饮食文化也存在着丰富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别:
- 中国:地域辽阔,菜系丰富多样,有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中国人吃饭的下饭菜注重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均衡,菜式丰富。中国人喜欢团聚一起用餐,没有分筷和分盘的习惯。在饮食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说。华北地区多数地方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华南地区则每天必食新鲜蔬菜,喜欢淡水鱼虾和海鲜,有喝早茶和吃宵夜的习惯;西北地区主食是玉米和小麦,粗粮精做,花样繁多,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
- 日本:受传统文化影响大,米饭是日本料理的核心,常搭配两个或更多配菜。日本料理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鱼、肉、菜分明,菜式相对单一,简单的纳豆和生鸡蛋就能吃得开心。他们不太喜欢麻烦别人,通常采用分盘制,各自吃自己的。日本的“国汤”味噌汤就是用鲷鱼、红白萝卜、鱼骨、味噌等材料制作而成。另外,生食在日本也比较常见,比如寿司和刺身。
- 韩国:下饭菜相对丰富,主要体现在泡菜的种类繁多,能把各种蔬菜制成泡菜以便储存。韩国烤肉也是特色之一。和日本人一样,韩国人吃饭也采用分盘制。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营养保健、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每餐基本由米饭、汤和各种小菜组成,以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 东南亚国家:例如泰国,美食完美融合了西方美食的特色。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气候相似,但饮食习惯各有不同。新马泰印尼等地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常用的调料包括咖喱等各种香料。
- 中亚国家:其美食具有西亚和东亚相邻地区美食的许多特征。比如一道名为 plov 或 osh 的抓饭变种菜肴在许多中亚国家比较常见。一些国家常用马肉和羊肉作为主要肉类。马奶酒在突厥民族中较为普遍,中亚也是酸奶的发源地。
- 南亚国家:以印度次大陆的美食为代表,食物通常富含香料,融合了世界各地的多种美食文化。常用各种辣椒、黑胡椒、丁香、调味品和其他香草及香料来调味,调味黄油和酥油的使用较为突出,姜黄、香菜和小茴香常用于制作咖喱。大众更倾向于使用芥末、花生、向日葵和大豆油进行烹饪。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一些概括性的差异,实际上每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可能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惯。而且,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融合。
用一句话来总结来说!
亚洲饮食以其丰富多样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技法、健康平衡的饮食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