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此章老子继续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劝说统治者要“处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是以水的特性来说明柔可克刚。
即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若论攻克坚硬之物的东西,没有比得过水的。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说弱的可以胜过强的,柔的可胜刚的。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都不能按此道理来实行。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践行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国家柔弱,而是希望统治者执政态度要谦下,方式方法要柔和、低调。
不自恃地位尊贵而强势推行政令;对外不强出头而空耗国力,而是低调地注重发展好自己的国家。
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也颇感失望。因为天下竟没有人如此践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劝说统治者应当处下而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自己“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那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简单说一下就是:所以圣人说:“能担当国家所受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之王。”这正话却有点儿像说的反话一样。
古时圣人,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真正的人民的引路人,从而得到人民的认可与追随。
他们真正地起到了领导作用,人民也是打心眼里尊重、爱戴他们。
而后来的统治者,多是承袭了祖上的地位,却尸位其间,作威作福。
他们并不去承担社会责任,根本发挥不了领导作用。
所以,他们在人民心目中,不过是大家奉养的一名巨婴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受到人民的尊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处有余忿。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此章老子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间的矛盾。适当让着老百姓点儿,做个积德善良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持续庇佑。
“和大怨,处有余忿。”这句是说:
如果积怨太深,哪怕想尽办法平息怨气,也终究会残留下一些余怨难以消解。
老子说此的意思,是告诫统治者不要过余榨取百姓,又作威作福地施苛政。否则老百姓对统治者积怨太深,就如同世仇一样去了,是无法善了的。
在老子他那时代及其以前,统治者与老百姓还没有搞到过非要你死我活的程度。
但自秦朝起,除宋朝是为外族所灭的外,哪朝哪代不是到最后都弄得那么个样子嘛?
在中国,老百姓大多数是农民。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么直接葬送了当权统治者,要么就严重动摇了他们的统治,为其最终的败亡挖好了坟墓!
老子提醒统治者要注意不要走到那一步,其道理也挺简单的。与人民成仇相杀,统治者根本不可能有胜算。
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统治者老是寄希望于武力镇压,但老子早就说过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到这种程度,只有想着如何去“和大怨”了。
不过,老子认为,那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必有余忿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以道治国”,就不会与民生怨了。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这是说:以德报怨,该怎么做才好呢?要像圣人那样,收藏着借据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老子这是在教统治者尽量不要与民积怨。
潜在之意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实在缴不起的就算了。
即使你为了以示公平,表示每户人都必须缴税,对于缴不起的人户,写个借据,就当他们缴了。你也不必去强迫那样的人家偿还。这是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的。
冯谖替孟尝君市义,弄得还彻底点,连借据存根都一股脑拿来烧了。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句紧接上面所说进行总结。
即:有德之人,就如同圣人一样,收张借据就了事,总不能把人给逼得没办法啊。而没德之人,只会苛刻蛮横,务必彻彻底底地收齐赋税。
当然,此句也相当于在劝说统治者要做个有德之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这句则语重心长地告诫统治者:要做个善良的人啊,你才能获得天道庇佑,助你长治久安。
潜在的话就是:你的统治一旦失去天道庇护,你就可能步入与民成仇的境地。仇怨积深了,人民就会把你当无道昏君抛弃。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老子用理想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田园式农业社会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实现一个没有战争,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发展,朴实安定和祥的社会。
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这概念,是希望社会能回复到西周时万国林立,各自安定发展的局面。
在老子的意识中,国越小人越少则事端少越易治。其实这就是地方自治。
小国寡民,天下必万国林立,天下必然会形成联邦共和制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共同拱卫周天子,就不存在大国争霸,反而架空周天子的情况。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如此说,并不是说要使社会倒退到原始落后状况,而是希望社会复归于纯朴安定。
“什伯之器”即百十人共用的器具,这是指那种“钟鸣鼎食”的大家族用的大鼎锅之类的东西。中国历来以人丁兴旺代表繁荣昌盛,所以用于烹煮食物的鼎成了最重要的礼器。据说大禹就制造了九个大鼎用以表示安定天下而宣示其统治权。
而老子觉得小国寡民就没有那样的必要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是让百姓看重老死故乡,不远迁他乡去求生。
老子这还是在倡导平淡朴实的生活而已。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倡导朴素的生活。民既不远徙,就不必乘坐舟舆。
“虽有兵甲,无所陈之”则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成了“要愚民,让他们倒退到原始人那样,记数都全靠用绳子打结来记。”,而是希望人们能归于淳朴,不耍心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说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过好生活。
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来说,老子是注重发展民生的。他希望人民能够吃好、穿好、住好。
这肯定算是提倡发展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质文明的嘛!
从“乐其俗”上看,老子也应该是认同发展民间文化活动的,也算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嘛!
老子前面章节中所反对的“多伎巧”不过是统治者们玩的那些笙歌燕舞与收藏赏玩奇珍异宝的奢侈生活罢了。
所以,从这些来看,老子前面所提那些的本意肯定不是要使社会倒退到落后的原始社会状态了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老子只是打个比方来说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而已,并非指真的邻国民间也点儿都不交往的,这肯定不可能噻!
若理解成闭关锁国,老子这提法就太纯粹太理想化了,自然就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