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日月山河:火药与土地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东进

日月山河:火药与土地

崇祯三年,李自成起兵反明。

虽然声势浩大,但农民无组织无训练,连杂牌军都算不上,而明军无论再怎么腐朽,至少还是职业军队,对农民军有着碾压级优势,所以这场陕北起义并未得到朝廷重视。

此时明廷最为忌惮的,反而是关外的后金。

明军因为长期的欠饷,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对付农民军还游刃有余,但和女真作战则连吃败仗。后劲的强大导致了明朝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原已不可守,并非什么固若金汤。

这一观点虽然在正史上也出现过,但当时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明朝的判断为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贼。而现在,起义军和金兵的强烈对比已经严重动摇了这一判断,这个想法甚至显得苍白无力和可笑。

想要活下来,明朝必须转移。

但要转移到哪里呢?

偌大的朝堂上,文臣武将噤若寒蝉,不敢出一言。

孙传庭沉吟片刻,率先打破沉默:“观当下之局,唯有退而求变,方能使我大明江山不朽,社稷永固。”

崇祯帝愤然一拳砸在御案上,咆哮响彻宫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乃自古以来的铁律!朕若在此时舍弃江山而循,即为辱我大明铮铮傲骨!”

杨嗣昌缓缓抬首,沉声道:“那么请问陛下,若非如此,大明当如何破局?军饷久欠,军士大量投奔流贼。现在还仅仅是女真威胁严重,假以时日,恐怕还会受流寇牵制,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后果不堪设想。”

崇祯随即反问:“尔等身着朝服,入朝为官,不都是为了大明吗?如何又能玷污其清誉?”

“无他,臣现在以务实的态度来应对此等危局,生存与名誉孰轻孰重,相信陛下心中已有定论。倘若放弃拯救大明之机,恕臣直言,此实乃失职之举。”

“臣等先行告退,请陛下三思”孙、杨等人随即退出朝堂,只留下龙椅前佘怒未消的皇帝。

数日后,朱由检再次召见群臣。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徐徐开口:“诸位爱卿果真有良策,可挽大明于水火?”

杨嗣昌躬身而语,句句铿锵:“臣等安敢欺瞒圣上?所陈圣上之语,无一句不真,无一句不实。”

崇祯帝当即起身道:“既然如此,朕决定改组内阁,在群臣中广纳阁员,班列六部之前,由朕与诸位爱卿君臣同心,共商国是,以求救亡图存之道。”

至此,中国的现代内阁初步形成,而不再是一个起草政今的门下省性质的机构。对于一个专制国帝国而言,不可谓不进步。

“诸位爱卿权且放手一搏,帝国将集中所有力量来协助计划的进行。”皇帝宣布着,一股久违的放松之感油然而生,每个人都看到了希望。大明的未来,有望矣。

制其钱谷:扩编锦衣卫队伍,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为富不仁者,斩决。通过此计划,有望增加中央财赋,为随后计划的实行准备物质基础。

迁归旧都:将帝国中央所有政府机构迁回应天府,同时扩建南京港口。通过此计划,可以使以后的大规模迁移更加便捷。

整顿军队:严格规范明军军纪,严惩杀梁冒功等行为,同时在军队中进行大清洗,处死所有克扣军饷的军官,最后减少兵员人数,培养精锐部队。这项计划可以省下兵部大笔经费,同时解决军中贪腐问,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裁撤藩王:进行全国削藩,收缴地方藩王所有财产,取消藩王食禄而不置士的政策。此计划与第一条相同。

再下东洋:所有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计划,发挥工部作用,尽可能的进行造船运动,舰队规模最次也需要与郑和舰队相当。这一计划结束也标志着明朝已经做好撤离的所有准备。

崇祯十七年,皇帝下诏承认大顺,并邀顺帝李自成进京,商讨中华之事。

长安城中,李自成看着明朝使者送来的圣旨陷入了沉思。

斟酌良久,李自成决定应邀,同时为了防止埋伏而携带了两万闯军。

朱由检简单交代了局势,告知了清军可能不久就会入关,希望大顺能向西南转进,继续坚持抗清战争,同时留下了金玺诏书作为进入西南各邦的通行证。

安顿好国内,朱由检宣布将大明剩余的所有领土转交给大顺,随后便率众登上了舰队旗舰,离开了他出生长大的中国,踏上了前往亚美利加的旅程。

ps:大明裁撤军队以后,对起义军开始了收缩防御,设置了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防线,山海关至长城一带为防止女真继续进攻的军事基地。防线以西的领土明政府便不再管理,防线以东的富庶领土则供计划实行所用。因此,闯军并未被剿灭,而是在防线西部的领土一路跑马,于崇祯八年建立大顺政权。

以上为大顺问题的解答

上一章 序幕 日月山河:火药与土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