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孔隙根据其当量孔径的大小,可分为无效孔隙、 毛管孔隙 和 通气孔隙 三个类型。
土壤的松紧状况可用土壤的孔隙大小和数量来表示。
某土壤容重为 1.30g/cm3,比重为 2.60(g/cm3),则土壤孔隙度为 50 %,孔隙比为 1:1 。
1 公顷(hm2)耕地土壤的耕作层厚 20cm,容重为 1.20 g/cm3,则该耕作层土壤的质量为 2.41×106 kg/ hm2。
团粒结构是指粒径在 0.25~ 10mm 之间的结构体,它的形成经历了粘结团聚和 外力推动成型两个基本过程。
根据土壤水所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将土壤水分为 吸湿水 、 膜状水 、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类型。
总土水势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分势,即 基质势 、 压力势 、重力势和溶质势。
土壤水、气、热状况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其中水是主导因素。土壤中水多,土温上升 慢 、昼夜温差 小 。
决定土壤温度变化的土壤热特性有热容量、热扩散率和热导率。
影响土壤温度的土壤因素主要有 土壤质地 、 土壤含水量 和土壤颜色。
土壤通气性的机制有对流和扩散。
已知某耕作层土壤容重为 1.20g/cm3,水分系数为 1.25,土壤的质量含水量为 25 %,容积含水量为 31.25 %。
不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 基质势梯度 ,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 压力势梯度 。
干燥无水的土壤,土壤导热率比湿润土壤 低 ,昼夜温差 大 。
土面蒸发有三个明显的阶段,即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 土壤导水控制阶段 和
水汽扩散阶段 。
调节土壤热状况的措施有 改善土壤结构 、 中耕 、覆盖与遮荫、应用增温保墒剂等。
土壤热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 微生物的活动,②有机质的转化,③ 土壤养分离子被胶体的吸附与解吸。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和改善环境。
李比西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分别是 矿质营养学说 、归还学说和 最小养分律学说 。 7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7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C、H、O、N、P、K、Ca、Mg、S ,共 9 种。
植物的微量营养元素有Fe、Mn、Cu、Zn、B、Mo、Cl、Ni,共8种。
作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分别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和植物营养临界期。
通过质流迁移到根表的养分数量多少与 植物蒸腾作用 和 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 有关。
通过扩散迁移到根表的养分数量多少与 养分浓度差 和 有关。
土壤养分向根迁移的主要途径有质流、扩散和根截获。
在植物吸收养分时,养分之间一般存在有 拮抗 和 协助 两种相互作用。
按照养分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多少,一般可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低温影响氮的吸收,其中影响硝态氮的吸收远大于氨态氮。
有些作物种子小,幼苗期少,吸收氮的形态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