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屹率领的士兵们在京城与敌军激战正酣,尽管他们士气高昂,但敌军众多,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们不得不暂时撤退到青州。在战火蔓延的时刻,萧屹焦急地向远在江洲的朝廷发送了求援的急报,期待着援军的到来。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皇帝的一番冷漠话语:“仗都打不赢,还要援兵,朕手下的精兵本来就不多,给了他,朕该当如何啊?”朝臣们见状,纷纷上前进言,力劝皇帝增兵支援前线。但皇帝的态度却愈发激烈,他怒吼道:“谁再提增兵就诛其九族。”
就在这时,一位年迈的臣子陈亮颤巍巍地走上前,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透露出一股坚定的信念:“陛下,宁王殿下可是您的亲骨肉,您就忍心让宁王殿下白白送死吗?再说,还有那些为大启效力的将士们,他们都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国而战,如果陛下不援助他们,这让百姓如何看待我们的朝廷?老臣叩请陛下出兵援助宁王。”
皇帝沉默了片刻,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说:“宁王是朕的儿子,他若是为国捐躯,朕会为他感到骄傲。现在,议和才是我大启最好的选择,议和大臣朕已经选好了,此事就不必在提,退朝!”
皇帝的话音刚落,朝堂上就响起了一片叹息声。陈亮无奈地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皇帝的失望和对宁王以及前线将士的担忧。
青洲城头,萧屹背对着夕阳,脸色如霜,眉头紧锁,他的身影被落日拉得长长的,映照在城墙之上,显得孤独而坚韧。身后,将士们屏息凝神,看着他们的主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满是忧虑和决然。长风,此刻站在石阶上,他的脸庞因愤怒而涨红,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悲愤。
"殿下,陛下迟迟不派援军,难道真的打算让我们孤军奋战,任凭敌军蚕食吗?"长风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刺耳,他的话语如同利箭,直刺萧屹的心扉。然而,萧屹没有回应,只是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炬,凝视着长风,仿佛要将他的冲动和质疑看穿。
"长风,你莫要妄言动摇军心。我明白你的担忧,但我不能让你的不安影响到我们的士气。"萧屹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抬手一挥,示意士兵将长风押下去,"军法无情,二十军棍,这是对你的警告,也是对所有轻言放弃者的惩戒。"
萧屹独自站在高台上,手中紧紧握着那柄血月剑,剑身反射出的冷光如同他此刻的心情,冰冷而决绝。他想起了宋知意,那个清丽脱俗、坚韧如钢的女子,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爱意,那句"萧屹,你一定要活着回来",如同刻在他的心头,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他轻轻擦拭剑身,剑刃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他仿佛能感受到剑上的温度,那是知意的温度,也是他心底的热血。他知道,这把剑不仅仅是武器,更是他们之间无声的约定,是他坚守的信念。
萧屹的眼神望向远方,那里是战场,也是他们的未来。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自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要带着这支军队,活下去,为了那些信任他的士兵,为了那个等他归来的女子,他,萧屹,不能倒下。
是夜, 烛火摇曳,映照出萧屹坚毅的面容。窗外,夜色深沉,只有远处城墙上巡逻士兵的马蹄声和守卫的呼吸声在静谧中回荡。长空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卷竹简,那是他精心准备的策略,此刻,他正要将它转化为挽救青洲的希望。
“殿下,”长空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青洲虽地处边陲,但地理位置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线生机。太苍国位于东境,距离我们不过千里之遥,他们的军队若是能及时赶来,无疑是对抗敌军的一大助力。”
萧屹闻言,眉头微蹙,他知道这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策,但心中仍有些顾虑。“确实是个好主意,但长空,你我与太苍国并无交情,他们又凭什么会出手相助?”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期待。
长空明白他的担忧,但他并未退缩。“殿下,战争并非只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谋的比拼。我们可以利用太苍国的义理,他们素有仁德之名,若能晓以大义,让他们看到青洲人民的苦难和我们的决心,我相信他们会考虑的。”
“我们可以上书,详述青洲的危机,以及我们坚守抵抗的决心,同时承诺,一旦我们得胜,将与太苍国共享和平的成果,结为盟友。”长空继续道,眼神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封信件穿越千里的旅程。
萧屹沉思片刻,点头同意。“好吧,长空,你去研墨,我要亲自书写,让太苍国君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此事刻不容缓,立即行动。”
长风在一旁,见状也立刻起身,准备一同前往文书房。“我随长空前去,殿下的亲笔信需由我护送,确保安全送达。”
二人离开书房,夜色愈发深沉,但他们的决心如同星辰照亮黑夜,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赌注,一场关乎青洲生死存亡的赌局。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让青洲陷于更深的困境。
不久后,一封承载着青洲人民期盼的信函,从王宫的灯火中启程,踏上了通向太苍国的漫长之路,而青洲的命运,也将在这封信的传递中,被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