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水乡温婉,风景曾谙,二两春风并酒缱倦,江枫渔火无尽延绵。墨袖悠然,香水皓腕,枕鬓眉山,画船雨眠,柳繁花绿映眸现,千帆过尽离人寰,寞寂盘于色悠然,便是忆情于春寒。
我在这座号称东海之滨的城市生活了7年,当常春藤蔓附上楼阁,微风徐徐,叶片轻颤,细碎暖阳耀熹微之际,便是这座风月同海之地的天端兰时。这时,母亲常会痴痴般唤我。那年秋叶静落初冬,如絮白雪,轻覆梧桐,父亲穿着母亲织的大毛衣,步履蹒跚,双目失焦,一头扎进了青砖黛瓦间,从此,变再也没有回来了。自那以后,母亲常这样,时而双手扶上我的脸颊细腻揉搓,亦或是挥舞着双臂想要击于我身上。我就蹲在她跟前,细细的望着她的神情,意料之中的掌风仅止于额前,转而卸下,轻抚于我的眉眼。指尖初微小的薄茧游转在面庞,带来一些密密麻麻的痒感。我睁开久阖的眼睑,对上母亲愁云惨淡的瞳光,她双唇未启,脸部的肌肉因歇斯底里的情绪而抽动,颧骨处的凹陷已形成一片阴影。她忽的笑起来,两鬓的斑白随着穿堂风剧烈抖动。
“阿岑。”她唤我。
我于是攀上她的双臂,替她抚平衣袖上的褶皱。儿时的歌谣从平顶传出,流转季度,遥添入骨。
“从五湖四海到三观六岳,一路屏障也敢闯,窗含西峰启灵寻,千秋万世唯我存,可怜少时不惜天地轮,十万大山困我身,死前又梦那年春。 ”
这是忆中桑梓的口口相传,老一辈人们会用俗成的话语,谆谆教诲,年轻一辈要走出大山,离开小县城。而今才道当时错,这一去,重返归乡遥遥无期。
我辍了学,离开了寒门学子口中无比高尚的成名之路。母亲需要我,这个家需要我。彼时我16岁,于污浊世俗中出鞘,繁华再不眠。经人介绍,我在离家不远的花鸟市场里寻了一份临时工,平常清闲,可以坐在藤椅上笑看世井繁华。
我的老板是一个莫约40来岁的女人,我只知道送货的小哥叫她王姐,她常常在头上缠着一抹纯白的丝巾,天蓝水袖的服装是她迎接顾客的工作服。闲暇之余,她会从前台木桌的抽屉里掏出几个颜色各异的小毛球,翻转食指,织着已经是半成品的毛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