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每天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各种各样的麻烦。小时候觉得作业没写完就是天大的事儿,长大了觉得工作失误了,好像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但你现在回头看,会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处理情绪,处理自己的心态,而我们的情绪又不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的想法。王阳明始终心智坚定,不以得失为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道路,现实也没有辜负他。
1499年,也就是他28岁的时候,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中二甲进士,任职公布,开始了他自我探索之路。咱们前面讲过,王阳明少年时期就兴趣爱好广泛,才艺出众,读书、写字、弹琴、集社,无一不同。除了这些,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也就是拜佛。他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注释字号为阳明子,这也是王阳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记载,王阳明一生游遍各种佛寺,他追求神仙之道,虽然和现在的年轻人遇事不决先搞玄学的想法有一定出入,但也有一定共同的地方。
1501年,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上班两年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审核是否有冤假错案。现实世界和他的理想有了一定的割裂,使他深陷其中,无法改变现状。无奈之下,他走上了九华山。寻求一如一道的指点,但并未实现自我的突破。1505年,33岁的王阳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同事湛若水,湛若水的老师与楼良师出同门而楼良呢,是王阳明的引路人,俩人也能算得上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崇尚儒学,有都受过禅宗的影响。王阳明信奉朱熹的格物学说,但又不认同朱熹把心和礼割裂开的思想,而湛若水用造物自得来解释格物制止这一论断给了王阳明很大启发。他后来那场著名的龙场悟道与湛若水的自得思想显然是一脉相通的。
1506年,15岁的明武宗即位,太监刘瑾干涉朝政,肆意抓捕朝廷大员。王阳明不顾自个儿官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上书抗议,谴责刘瑾的行事作风。果不其然,他不仅被打了个屁股开。花还被发派到了偏远的贵州龙场去当驿站的站长。王阳明内心一片平静,他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坦然接受。在他看来,龙场如何不能成为自己的一方天地呢?
1507年3月,王阳明在去龙场的路上突然受到了刺客的追捕,他没想到刘瑾要彻底对他们一党赶尽杀绝。为了躲避刺客的追捕,王阳明假装跳水自杀,其实是偷偷搭上了商船。他躲过这场追杀以后,并没有选择就此沉寂下去,而是义无反顾地又奔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战场。他来到了农场。在去之前,他写了这样一首泛海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先移原步至胸中,何意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3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劫南。险阻就在眼前,但对我来说,和天上的浮云没什么两二他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思考着他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命运大起大落,就像海中的波涛一样,无数人都被席卷其中,无法反抗,而他要迎着巨浪去接受他人生的每一个挑战。他跋山涉水的到达了龙场,但因为是戴罪之身,没有住所,没有粮食,而贵州农场又是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毒虫出没,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而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王阳明却逐渐冷静了下来,他给自己在山洞里砌了一口石棺,经常躺在石棺里冥想静寂的天地,劳累的身体,但他的精神却无比放松。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经历了官场的毒打,生活的落差以及生死的磋磨,他放下了个人的得失荣辱,放下了身外之外,实现了历经世世之后的顿悟,悟出了和成朱理学完全不同的路,这就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