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音乐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听流行歌”也是当时年轻人最大的娱乐,港乐因为词曲细腻,表达直接,有些歌在私人语境里非常贴合听者的生活,因此许多港乐歌迷听歌时,也顺便埋下了与歌有关的回忆,明星与港乐的关系也是如此,在新京报专访的李纹、杨千嬅、梁汉文、林晓峰、炎明熹、曾比特、陈少琪、陈光荣几位创作者中,他们表示生命中至少有一首香港流行歌曲对自己影响深远,这些歌有的见证了自己和亲人的生活,有的影响了自己之后的创作……
在他们与港乐的记忆中,我们也能再次感觉到,港乐独特的生命力。
《七友》收录在梁汉文专辑《10号》中。
选曲:《七友》
原唱:梁汉文
作词:林夕
作曲:雷颂德
“这首歌我唱了很多遍,对我来说,每次都是一种沉浸体验”
“男不听《七友》,女不听《钟无艳》”这句话,在喜欢港乐的歌迷里似乎是一句公认“定理”。
这两首歌里都是“一个人知道得不到对方的爱,但又心甘情愿付出,宁愿作为朋友一直陪伴在所爱的人身边,即使没结果也毫不在意”。
其中《七友》是香港歌手梁汉文演唱,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当记者向他感叹“这首歌简直卑微到尘埃”“怎么会有这么痛彻么扉的备胎”,他会笑着感叹:“确实太苦”“音乐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这首歌我唱了很多遍,对我来说每次都是一种沉浸体验,前段时间有次直播,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唱起《七友》就很感动,可能是环境新鲜,不同于以往在台上唱歌,也或许是对着麦克风,静静地,似乎回到了录音室的感觉,那时我专注地想着歌词,真有一种被自己感动了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久都没有了”。
在80年代,想要听到港台的流行歌曲并不容易,只有通过电台或买卡带才能实现,即使如此,也阻挡不了香港乐坛的蓬勃发展。
后来,在四大天王当道,CD随身听盛行之时,《十大中文金曲》、《劲歌金曲颁奖礼》等各大音乐颁奖礼也成为必追节目,璀璨星光下涌动着无数青春岁月里不可缺少的记忆与情感。
书名《离地半尺》
作者:许愿,资深香港流行音乐制作人。
作为香港乐坛发展见证人之一,许愿认为粤语流行音乐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在不断变化中保留着珍贵而执着的文化让同。
在书中,他与我们一起回顾了十首经典粤语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千千阙歌》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曲。
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业感悟,深度剖析这些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香港乐坛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书中分析了众多粤语流行歌曲并带领我们一起感悟七八十年代香港音乐人独特的创作理念。
从什么是流行歌曲到粤语流行乐坛第二次爆发,透过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香港音乐人为追求艺术而不断努力的执着。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些港台流行歌曲重返80年代,并一起探索香港乐坛执着而珍贵的文化历程吧!
当一种流行音乐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参与了几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普通个体人生故事的伴奏与注脚,它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并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它的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呈现?
20世纪70年代,港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大都认同,20世纪70年代是港乐的启蒙年代,也是港乐开始确立风格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之前,香港社会对于粤语流行歌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偏见和歧视,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
英文歌才是当时香港流行音乐人主角,连后来公认为开创了粤语流行歌先词的许冠杰在1974年《鬼马双星》专辑大获成功之前也都是专注于英文歌的,出版过不少英文歌的唱片。
1972年4月,许冠杰在跟哥哥许冠文一起主持的无线喜剧情景节目《双星报喜》里演唱了他自己谱曲,许冠文作词的粤语歌曲《就此模样》,歌词根据许冠文游历世界各地之后写下的一首英文诗改编而成,词中体现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看过埃菲尔铁塔、富士山、檀香山的海滩这些地方的景色之后,自己还是很怀念香港,觉得哪里都比不上此时模样的“渔灯在彼邦”,这首歌后来更名为《铁塔凌飞》,收录在《鬼马双星》专辑,被认为是粤语流行歌的开山之作。
港乐里蕴含着中国人珍视的传统价值观和厚重的家国情怀,譬如郑国江工作词的《漫步人生路》、卢国沾作词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许冠杰的《父母恩》、陈百强的《念亲恩》,在这个层面上港乐与内地文化始终血脉相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港乐的定义也是在不断被补充丰富和拓展的未来一定会落脚在与内地文化的融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