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可以说,整个气功修炼过程,入静都是必须不断精进的,只是入静的程度有深浅之分。只有入静才能进入气功态,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入静的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入静的程度越高,真气就发生越快。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用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来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驾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野马的过程,就是真气发生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一旦斩去这些心魔,他会发现自己的身心会焕然一新。
有人认为,入静就是识神与气的关系。通常说:“神凝气聚”,反过来气对神也有固摄的作用。一个体弱气虚的人,神志常恍惚,思绪万千,夜间多梦。经过气功锻炼,功夫加深就能闹中取静,这就是气制服了识神、神气相融合的效果。
一、入静的象征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 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一些共同的象征:
1、神志方面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锈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合一,那就是入静较高阶段。
2、呼吸方面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3、体感方面
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与宇宙同一;或者感觉身体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4、 深层意识方面
往往还会出现各种幻觉。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境不起波澜。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以双盘为最佳姿式。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干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时,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势,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肌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往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
静功的姿式,对头、胸、腹还有种种要求,这些一般气功书都介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脊椎的要求做到了,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不舒适的部分,姿势这一关就好过了。
三、入静的方法
1、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驰舒适的状况,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才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2、意守入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穴位见图5)。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或者呼气着意穴位,吸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着意穴位,呼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像,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3、体感入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这八种感觉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看第八章禅定法。
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是入静的方便法门,一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观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4、口诀入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各门派功法的口诀当于各门派功法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静—通—洞”。
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之,声音悠长缓急,高低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荡到百会,念“静”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荡从会阴到百会,念“静”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荡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帮助入静,疏通经络。
5、念师默像人静法
念师默像法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师傅的功力帮助发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做法是,练功入坐后默想自己师傅的形象。首先默想师傅的面部,也可以默想师傅全身。开始时可能比较模糊,渐渐念默想得比较清楚。越清楚入静的程度越高。在入静过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像离开自己的脑海,如果其他人进入脑海就是杂念,一定要排除。如果对师傅形像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楚师傅的照片后默想,入静效果也不错。
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功夫需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需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地安宁,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且、脑满肠肥、利欲熏心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明人高廉在《遵生八笺》中有一段妙论,言世人之病,并开具药方。现录如下:
喜怒偏执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无理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秉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
以恶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慢老少是一病。
药方: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清心寡欲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心无嫉妒是一药。
教化愚顽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恶仆是一药,开导迷雾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
扬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
怀诚抱信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不好阴谋是一药,得失不形是一药。
心平气和是一药,不忌人美是一药。
宽舒大度是一药,敬信经典是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