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视角,往往是去着眼于普通的小人物,去讲述或呈现他们的跌宕起落、人生悲喜。世上大多数的事情,是难以真正去感同身受的,而自己的生活总得自己好好活下去。生命是一条越走越窄小的路,就如同富贵一次一次失去亲人后,越接近终点就越只会剩自己一个人。这和他人的爱意与关怀无关,与快乐或悲伤也无关,只是因为接近死亡的完结过程,使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生命时空的一些真相,而这种真相里,有一种只能自我承担和面对的深刻的孤独。我们常认为孤独是种不好的感受、不好的词语,可生命深处的那种孤独,其实没有色彩,也没有好坏的属性,只是像空气和水一样的真实而本源的存在,昭示着生死之间的归途。我们一生都会有过懦弱和胆怯,惧怕生活中太残醋太苦痛的真相,惧怕未知的风险与伤害。可我们怎么也逃避不了自己的人生就如同富贵一般,逃避不了所处的时空现实,人也无法梦游一世,所以有人选择了半梦半醒。但富贵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承受孤独,面对死亡,该如何正式眼前的一切,而又好好的活着。
有时候,我们为内心铸造了何其坚硬的壳,悲伤苦痛、生离死别其实未必能打动人心,我们对悲惨、哀伤、壮烈,也可能无动于衷。因为当人们试图用悲伤的语言去形容悲伤,那么悲伤就被消减了大半。但是,当有人不讲悲伤,只讲勇气和希望,只讲成长和原谅,告诉你有人陪伴、时光不返,告诉你有爱恒存、往事如风,我们总会被一下子击中,并热泪盈眶。创伤能否被抚平?遗憾可否得到安慰?心灵要成长到多么坚韧才足够面对世界的恶意与不堪?不,不用去回答这些问题,只管去迎风自由地奔跑吧,只管去纵情放声地歌唱吧,这像是属于儿童的童话,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童话。
我是谁?当我们尝试着去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发觉自已已经离不开“身份”这个概念了。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都不过是将一个又一个身份,一个又一个标签添加到了自己身上。可是,我们本来是谁呢?这些身份和标签真的就是我们吗?或者说,如果我们脱离一部分固有的身份和标签,我们还是我们吗?余华的《活着》在揭示宏大主题的同时,也悄然地将这个微观而深邃的问题,呈现给了我们。在这本书中,身份、标签让位于真实的经历、感受和爱,尽管用的是悲剧的手法,给出的是惨烈的结局。在看到徐富贵和家珍被身份驱使着生活,当富贵甚至因身份而丧失了自我时,他自己是否也在被某种“身份”所驱使着,去过上了他本不想要的生活?但他把什么都克服了,只为了活着。
现实中的我们的“自我”是否也已被掩盖甚至吞噬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富贵身上的故事能带给我们最好的诠释。人面临社会,究竞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生活?这是个太过凝重的问题。这个世界运转得如此飞快,前进得如此迅猛,每个人都忙于活着,忙碌到不能郑重地善待生命本身。死亡是恐怖而冷漠的吗?其实死亡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和特质,它只是我们身处的自然世界再平常不过的记号,像花落云舒,日光倾城,像寒暑更迭,春夏秋冬。
余华的《活着》教会了我们总要学会去直面它,并以郑重态度相对,以此善待流淌过的时间,善待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