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在1917年经受的灾难,德国也未能幸免。全世界只注意到英国在佛兰德斯一败涂地,普遍忽视了德国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德国的主要盟友--奥匈帝国,倒是在卡波雷托战果辉煌,但它其实面临着解体。哈布斯堡王朝已飘摇欲坠,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于1916年驾崩,继位的年轻皇帝卡尔 ,正密谋通过几个波旁王族与协约国进行和平谈判。
战争开始时,德国内部政局稳如磐石,然而1916年与 之交那个“饥饿”的冬季,使他们稳定的政局开始瓦解。面对困局,民众骚动不安,工人们要求政治权利。尽管中间派及左派政党联合起来,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真正的统治者-德皇与军方,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俄国三月革命后,情势变得愈加危急:30万德国工人受到俄国革命的鼓舞,在柏林、莱比锡举行了罢工运动。更为可怕的是还出现了兵变,并在部分海军舰队之中蔓延开来。
到新年时,英国海军的封锁使得粮食、衣物短缺更加严重。生活中充斥着代用品:面包由木屑加土豆皮制成,外面裹上一层白垩粉,权当面粉。人们只得以狗和猫(“屋顶兔”)为食,几乎见不到牛奶和其他肉类。除了那些富家大户,国民只能一天到晚裹着大衣取暖,并渐渐开始习以为常。
不过,德国军方领导人仍对胜利充满信心,因为俄国实际上已经退出战争。几星期前,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临时政府,随即呼吁德国进行和平谈判。首轮谈判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举行,谈判期间,德国提出吞并波罗的海诸国及波兰;两国意见尚未达成一致,谈判便因除夕的到来而结束。但德国最高司令部的主心骨、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相信,几天后谈判重启时,布尔什维克会签下这份和平条约。
鲁登道夫确信东线80个师中的大部分兵力,将会很快转移至西线;他打算在西线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一举定乾坤。如果顺利,那将是德国在战争中首次以众击寡。在德军高层看来,他们距离胜利原本只有咫尺之遥,却总是苦于兵员、火炮及飞机的不足;因此这个计划足以使他们欢欣鼓舞。陆军元帅、总参谋长保罗·冯·兴登堡写道,他们三年来苦苦拼搏,终于达成了翘首以盼的目标,“我军已无后顾之忧,可以转向西线大展拳脚;现在的任务是全力备战”。德军最高司令部认为,只要计划顺利实施,决定性的胜利就在眼前。因此他们断定:狮子大开口的时候到了。鲁登道夫迅速展开了行动。
1918年1月2日,德国御前会议于贝勒维宫召开,鲁登道夫在会上坚决表示,一旦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谈重启,他将向俄国提出更加苛刻的和谈条件。德皇反对完全吞并波兰领土,鲁登道夫便大发雷霆,毫不掩饰。他甚至声称,在他本人参与研讨之前,德皇划定的边界都不能算作最终方案。此言引起与会者一片哗然。这位君主一脸愁苦地望向兴登堡,企图得到支持,不料兴登堡也赞同他那铁腕下属的意见。此外,鲁登道夫还坚持认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必须尽快签订,“以期向西展开攻势”。
两天之后,鲁登道夫以辞职相威胁,把事态推到了风口浪尖。电报如潮水般向德皇威廉二世涌来,力陈德国不可失去这位军事天才。更重要的是,兴登堡允诺全力支持鲁登道夫。事情在1月7日达到高潮:元帅亲自向德皇上书,里面的许多词句都带有下划线。这份请愿书像是一道最后通牒,充满怒火与怨气,仿佛兴登堡是一个校长,正在训诫一名不守规矩的学生。“鲁登道夫将军和我本人,都对1月2日的事件极度痛心;我等从中认识到,在关乎德意志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陛下并不关心我等的意见.…我国有自身所需的政治及经济形势,为此,打倒西方列强势在必行。”兴登堡称,为了完成这一事业,德皇必须在外交官与最高司令部之间做出抉择。面对兴登堡的犯颜直谏,威廉二世无计可施。如此一来,鲁登道夫或许成了最有权势之人;最高司令部为了一举解决所有问题,快马加鞭备战春季攻势。而德国,则踏上了一条前途未知、生死未卜的漫漫长路。
……
“弹药送的越来越多了”
“是啊”,徳二把手搭在彼得肩上
“来个人搭把手,把地雷搬下去,小心点”
马克光着膀子,一面搬弹药,一面指挥其余士兵,即使雪还没有化天气仍然很冷,也还有人的得战壕足
“我感觉有大事件,不打算回柏林看看么”
“不了”,徳二摇摇头,相比于满是政治斗争的大臣会议和勾心斗角的皇室纠纷的她还是觉得在前线更好,至少……不需要太多脑子站队
“我也去帮忙吧”,说罢,彼得把头盔摘掉,进入士兵的行列
“……”,徳二注意到车队尾的汽车上的一个少尉
“你,下来”,徳二要求那人下来
“我要是不呢,小姐”,少尉微微一笑,似乎对徳二很是藐蔑
“我以中尉身份的命令你”
于是少尉用一种不情愿的样子下了车
“叫什么名字,检查证件”
“艾哈德·冯·莫里斯”
“我从没见过一个容克会对长官的命令无动于衷”,徳二看着军官证讥讽道
莫里斯不屑的瞥了一眼徳二,“你有权管我么”
“哼,马克你的新参谋”,徳二把证件丢到莫里斯脸上,然后转身向马克喊到
“哟西,瓦达西终于有奴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