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应了赵清秀那些话,秦云池仍然不知道如何拉近年游和他的距离。
他们睡觉的时候还是隔着一个大大的鸿沟。
秦云池每天夜里睡觉的时候都在想,为什么他的小夫郎不怕黑。
他注定是等不到年游怕黑的,在家待了好些日子后秦云池又要上山了。
秦云池看着尚且瘦弱的小夫郎,终归是开不出一同进山的口。
又是新一轮等夫君的日子,这般的日子年游也渐渐习惯了,他和赵清秀越来越熟悉了。
他每天都在院外洒扫,替赵清秀放鸭子养鸡,跟着赵清秀一起种菜。
有时候他和赵清秀一起做早晚饭,有时候自己做,有时候赵清秀做。
这样的日子有规律又充满盼头。
每天可以盼着能捡多少个鸡蛋,地里的菜长势如何了,每天研究做什么好吃的……
最重要的是,赵清秀为年游做的新衣新鞋总算好了。
不,这不仅仅是赵清秀自己完成的,年游也参与了其中。
他的技艺有点小成,赵清秀便允许他跟着做了。
她当初也是这么跟着娘亲学来的。
光看不行,得动手。
这天赵清秀要去镇上卖攒起来的鸡蛋鸭蛋,去镇上赶集无论是为了买东西还是卖东西,都该穿上干净整齐的衣服。
赵清秀特地找了一件绣花的青色长衫,色系和年游的新衣一般。
她欢欢喜喜地拉着年游出门,依然赶了早。
两人一老一弱,还带着一筐易碎的鸡鸭蛋,不赶早些,去到集都散了。
虽然两人起的早,但农村人一般也习惯早起趁太阳不大干点活,路上还遇到了好些人。
先是李婶,就是之前在婚礼上指认年游的同村婶子。
年游与她不熟,倒是赵清秀和她打了个招呼。
赵清秀喜气洋洋的模样引得李婶直惊奇,先前她也在婚闹现场,她以为年游嫁到秦家不会好过,不然就是秦家会遭殃。
现在看赵清秀的脸色,好像两样都没有发生。
她不由得问一嘴:“秦婶子这是上哪啊?”
赵清秀也没有隐瞒,“去镇上卖些鸡蛋嘞。”
李婶瞪大眼睛,指着两人抬着的大筐:“这一筐都是?!”
赵清秀压低了些声音,“是呢他婶子。”
说完这句,赵清秀像是吊好了嗓子,声音大了许多:“自从年游嫁来秦家,那些个鸡鸭不知怎地,竟是铆足了劲,蛋生得尤其多,吃都吃不完!”
“只好拿去卖些。”
“哎呀,近段日子还常听见喜鹊在屋头叫。我一看,原一双喜鹊在屋头做了窝!”
赵清秀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了。
李婶家里的鸡鸭已经好几日没下蛋了,一时间她羡慕不已。
她从筐的缝隙看见里面确实是垒得整整齐齐的鸡鸭蛋,打眼一看都有几十个,下面铺了一些舂好的米托着。
她惊疑不定地看向年游,难不成村里传年游是灾星的话是假的?
不看不打紧,李婶发现年游与从前完全不一样了。
身上的衣服鞋子一看就是新的,虽然还是微微低着头,但明眼就能看出脸上多了一些肉,身子骨看起来也没有从前柔弱了!
一席深青色长衫衬得他肌肤雪白,李婶记得他从前蜡黄蜡黄的,不是这个模样!
简而言之,年游养水灵之后,竟比年秋还要好看!
李婶结结巴巴地道:“这真是从前的游哥儿?!”
赵清秀笑眯眯的道:“当然是他啦,认不错的!我们二郎的好夫郎!”
“他嫁来秦家吃好喝好,人自然就水灵了!我们可不会苛责他。”
只有王翠翠和年勇那两个黑心肝的会磋磨人,还有那个年秋!幸好他悔婚了,要是嫁过来不晓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有多紧张!
年游听到赵清秀夸他,两只耳朵通红,他在秦家得到了明面上的认证。
“李婶婶,是我。”
声音一出,李婶就确信了。
这时正好邻居桂花婶也路过,她笑着说:“可不是呢!我一起床就看见他在洒扫院子了,打鸡草的地方也常见到他!婶子家里的鸡鸭都比我的壮实!”
桂花婶是村里出了名的公道人,连她都夸的人,实在难得。
周围也有不少人,从赵清秀和李婶、桂花婶的谈话中,大家产生了一个概念:年游不是灾星,是王翠翠和年勇对年游太恶毒了,所以才遭了报应。
赵清秀和桂花婶关系好,打趣道:“怎地,你是在骂我是懒货吗?”
桂花婶扛着锄头大步向前走,高亮的嗓音落在后头:“哪有!你这不是享清福呢!我眼红呐……”
“这婆娘……”赵清秀嗔了句,语气里倒是没有责怪。
她回过头对李婶道:“时候也不早了,我们先走了,李婶你也忙你的吧。”
“哦,好好好……”李婶才想起自己来静安村的目的,与赵清秀道了声别就急着走了。
年游和赵清秀提着鸡蛋紧赶慢赶到了镇上,相比于秦云池这个糙汉子,赵清秀就相对细心多了,她专门带了一块垫坐的粗布。
她招呼年游过来一起坐着。
坐好后,赵清秀开始吆喝:“卖鸡蛋、鸭蛋嘞……”
年游看了她一眼,也细着嗓子喊:“卖、卖鸡蛋……”他缺少一点勇气。
赵清秀听见了,转头对他笑笑,又继续吆喝,声音更嘹亮了,像是高兴年游和她一同卖东西。
年游有了勇气,越喊越顺畅了。
不一会儿就有买家闻讯而来,“这鸡蛋怎么卖?”
“老爷,三文钱一个。”
年游紧跟着推销:“都是自家的青壳鸡蛋,您拿到光底下一瞧就知道多好了!”
那名中年人拿起鸡蛋到太阳底下一照,还真是!
“老爷,买一些吧!别人家都少有呢!”
中年人沉吟了一下,买了整整二十个。
赵清秀把鸡蛋装到中年人随身带的篮子里,“老爷您走好。”
有了第一个客人,接下来客人越来越多了,带来的那筐蛋在晌午前竟卖完了,生意是相当好。
赵清秀将钱袋贴身放好,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年游道:“我们找个茶馆歇歇脚。”
镇上有供过路人歇脚的茶馆,去喝一壶茶也不贵,只需花几文钱就可以了,要是你要吃点别的,或是专门去包厢里头就得花上不少银子了。
平常赵清秀断断不会花几文钱喝茶,可今日带的东西实在多,再提一壶水或是粗茶,那是有分量的,太累人。
茶馆遮阴,两人在大堂找了个空的桌子坐下点了一壶茶。
赵清秀拿出早晨做好的面饼,“配着饼子吃着填填肚子,晚上回家了再吃些好的。”
尽管手里头有了钱,赵清秀习惯了节俭,不舍得在镇上买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