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东欧
俄罗斯帝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第四次俄土战争爆发。
第四次俄土战争,其实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扩大化的结果。两年之前,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法国的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帝国为了各自扶持的继承人大打出手。奥斯曼人愿意看到基督徒自相残杀,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也就选择了中立。
奥斯曼人的中立,让法国人非常着急,因为双方签订过友好互助条约,现在法国有难,奥斯曼却袖手旁观。法国人要求奥斯曼帝国参战,马哈茂德一世提出两国关系升级,签订同盟条约,这让法国陷入了两难。
法国一直自诩是所有基督徒的保护者,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和穆斯林国家结盟,但是如果不答应奥斯曼帝国,法国就必须独自面对奥地利和俄罗斯。奥斯曼帝国就是掐准了法国的脉,咬住结盟这个条件不松口,反正欧洲越乱对奥斯曼越有利。这一拖就是整整18个月。
趁着奥斯曼帝国中立,俄罗斯人集中精力攻占了波兰的大片领土,取得了战争的主动。一切进展顺利,让俄罗斯人的野心膨胀起来,打起了黑海的主意,想赶走奥斯曼人。
1735年5月,克里米亚汗国
俄罗斯借口奥斯曼的附庸克里米亚汗国骚扰俄国边境,向奥斯曼宣战,奥斯曼帝国就此参战。法国人18个月也没做到的事,俄罗斯人1天就做到了。
尽管如此,马哈茂德一世仍然不想全力投入战争。马哈茂德一世继位,是因为国内爆发阿尔巴尼亚人的叛乱,他的叔叔不得不让位给他。他如今更关心的是怎么坐稳苏丹的位子,自继位开始,就一直在整顿国内事务。比如在1734年,马哈茂德一世下令管制首都附近的阿尔巴尼亚人,严厉禁止任何人进城。
秉持这种态度,奥斯曼帝国是宣而不战,大维齐尔(即宰相)率领大军出征,但始终在多瑙河流域停止不前。同时,俄罗斯军队打得克里米亚汗国节节败退,几乎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1737年,欧罗巴
奥斯曼帝国正式和俄罗斯帝国开始谈判,奥地利人也加入其中,打算分一杯羹。俄罗斯人索要整个黑海的通航权,奥地利人则要求奥斯曼割让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马哈茂德一世发现,这明明是给战败国开的条件,简直就是侮辱奥斯曼人。受邀列席的法国外交官也在一旁提醒,俄罗斯人一定会得寸进尺,千万不能答应。
最终谈判破裂,马哈茂德一世知道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下令军队准备投入战斗。
奥斯曼大臣海基姆奥卢·阿里负责驻守波斯尼亚,他意识到奥地利人一定会入侵,早已集结好军队待命。果然,1737年7月,约一万七千名奥地利士兵进入波斯尼亚,围困了巴尼亚卢卡要塞。阿里立即率领一万人赶赴巴尼亚卢卡支援。
奥地利不分昼夜的围攻巴尼亚卢卡,但是指挥官出现判断失误,没有重视远方出现不明军队的情报。等到阿里带着骑兵杀到面前,奥地利步兵连队形都没展开就被击溃了。
另一边,俄罗斯军队面临补给困难、天气炎热、鼠疫横行等等困难,但是战斗力依然强悍。在元帅蒙尼西的率领下,俄罗斯军队攻入奥斯曼的附庸国摩尔达维亚,一举攻克了要塞霍京,摩尔达维亚人不战而降。
摩尔达维亚距离奥斯曼帝国首都只有几百公里,俄军元帅蒙尼西正打算直插奥斯曼人的心脏时,国内传来消息:奥地利与奥斯曼议和了。
为什么奥地利会背叛俄罗斯,单独和奥斯曼议和呢?巴尼亚卢卡之败后,奥地利连战连败,丢掉了军事重镇贝尔格莱德。奥斯曼帝国占领贝尔格莱德,进可沿多瑙河北上直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退可坚守御敌,形势非常有利。奥地利人只能求和,退出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1739年,东欧
免于双线作战的奥斯曼帝国集结二十万大军,准备与俄罗斯人决战。形势突变,俄罗斯只能与奥斯曼帝国和谈,退出了黑海,第四次俄土战争结束。
第四次俄土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胜利告终,奥斯曼人占领贝尔格莱德,停止了与奥地利、俄罗斯的战争,开始专注于国内的整顿。但是,这纸和约助长了奥斯曼帝国拒绝战争的风气,奥斯曼的军备逐渐废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