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也同昨日一般,是个难得的清净日子。”
“不想辜负可以放下一切做闲人的时光,所以来到了城东的码头,想找点新奇的东西买回家。”
这是她在日记上写下的语句,等待后人从尘土中挖出这东西来时,“于柿”估计也会和某个姓王的古人一同被列入那“穿越者”的名单。
“娘子,可买些‘科菲豆’回去,给夫君调着喝?”
码头并无什么女子回来,所以她转过身看去。
一个胡人打扮的商贩正操着一口生疏的汉语朝她推销身后车上装着的黑色豆子。从那豆子的数量来看,他想必卖得不太好。
“‘科菲豆’?你是说‘Qahwah’么?”
她朝着那商贩走去,走近看时果然如此。那车中满载的,正是那已经烘好的咖啡豆。
“你怎么知道‘Qahwah’的?”那胡人却是惊讶,这词语他只从祖母的口中听到过。
码头喧嚣,她只当没有听到那胡人所说的话。随即指着那豆子转向那人说到:
“劳驾,我要两市斤这样的豆子。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尽管拿出来便是,我全收。”
那胡人脸上的疑惑顿时转变为惊喜。不知是不是异乡人共有的特性,他的表情转化极具戏剧性。让她想起了一位总是吵吵闹闹的小家伙。
“您拿好,一共一千文。”
胡人的话让女子眉头一蹙。
“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就是那边山上雨前的龙井,在这里也卖不到一千文一市斤。”
她边说边指向城郊的一处山峰,那是洛城最大的茶叶产地。即使是皇帝,从小也喝着那山上的茶长大。
“娘子说的是,可是你们这里是。。。产地!产地的东西,卖的实惠。我们坐船,卖得贵。”那胡人所说似乎是超出了他所学,于是一边比划着一边解释。
“可有余地?”
听完胡人的话,她只是这样问了一句。
“没有!”这是那胡人唯一说的字正腔圆的一句话。她猜他肯定和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所以他的豆子虽然稀奇,却没什么人愿意买。
不过也有可能是口味的原因吧,即使是她,第一次喝咖啡时也觉得那味道就像排污沟中的泥水。
那次喝的是速溶的。
“也罢,一千文就一千文。拿好。”她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吊钱丢给那胡人。事先没想到会碰上这种事,她身上没有带银两。
“哎呀,多谢惠顾!多谢惠顾!”那胡人这样说着,将半吊钱揣进自己兜里,随后将剩下的半吊钱投入钱匣中。他做完这一切后不久,同伴就回来了。
“Quanto vendono i chicchi di caffè?(咖啡豆卖出去多少?)”
“Il mercato non è buono, vendi solo un po \', la prossima volta cambia un po \'di vino da vendere(行情不好,只卖出去一点,下次换些酒来卖吧)”那胡人指着钱匣里的半吊钱道。
“Hai ragione, mio buon fratello, la prossima volta porteremo del vino di cattiva qualità da vendere(你说得对,兄弟,下次我们带点劣质的葡萄酒来卖)”
“A quel tempo, starà a me ingannarli e dire che questo è un vino vecchio!(到时候还得靠我忽悠他们说这是陈年佳酿嘞)”
两人笑作一团,笑声夸张且得意。
厨房中若是说要制糕的器具,那可谓是一应俱全。只不过若是想要喝上一杯现磨的咖啡,还少了滤纸。
四下看时,发现桌上还摆着之前阿琥染风寒时熬药多余的纱布。
过滤用的器具已经组装好放在台面上,水壶也已在灶上。眼下所缺的,就是磨好的咖啡粉。
不过眼下并没有卖专门器具的地方,若是去定做,只怕是会误了时辰。出去再买,自己又不知道去哪能买到趁手的。不如。。。。。。
她将目光投向了洗净放在灶边的蒜舂。
那豆子倒是干脆,不消几分钟就全部化作细腻的粉末。
水还在烧,她倒不想去给灶上添把柴。而是回身到书房,翻找一番后,满意地拿着一本书回到厨房。顺便带上了一只小板凳。
翻开书页,窗格分割后的阳光正好洒在方块字上。
这是她几年前写下的书籍,那时她仍未忘记往日生活的种种。只是在一个个夜深时写下一段如今看来不甚有趣的文字。只是原本用来怀古伤今的语句,今日竟有了用处。
合上那订好的书本,壶盖也正好跳起。
记忆中早已没有了对于上一次手冲咖啡时的片段,可是身体还是代替大脑做出了反应。褐色的液体在瓷杯中一点点累积。开始时不甚浑浊,竟引得她也揪心起来,生怕其制成后浑浊不堪难以入口。只是最终成品尤为清澈,这额头上一把汗才算是彻底消去。
这次买了两市斤豆子,冲这一杯只用了二十分之一还少一些。她将装豆子的口袋系紧,拉开柜门随手丢了进去。前几日独自将那槐花酒喝得只剩了个底,落得那二小姐好一顿骂。下次她再来,就将这豆子编成是什么仙品骗骗她罢。
想到这里,她眼前已经浮现出陆井五官搅成一团的样子。
又回书房中将那装话本的箱子打开,这次拿出的倒真是话本了。因为她以前看过这本,名叫《平妖传》的。
躺椅自从那日吃蝉蛹后就一只放在窗边,她这次也是躺了上去。打开书页细细看去,不算陌生的句段隐隐将她带回那个盛夏,坐在图书馆中陪老师复习的那些日子。
“以不取之一定粉。滤纸叠好入酾酒,以细口壶均水湿滤纸,莫如水大,拍滤纸,尽在贴服滤纸酾酒,既覆废水冲洗,至预热分壶之用。西倾粉滤纸中。而轻以手拂之酾酒边。使粉滤纸铺其上,遂以酾酒于分壶。复分壶,酾酒于电子秤上。然以便称重,其中一点杯热水温杯以温之变化口感。冲手自去粉壶上约 十五公所注汤,汤以螺旋状由内外、复由外向内注。及会以膨胀粉生沫,膨胀至极而止水,静置。方分壶中稍有水滴下以螺旋状由内外、而内注由外向再,慎不可冲滤纸汤。依于一水粉与十五 分注水成,将见之酾酒底,以漉粉杯壅,弃之于尾段,伤其体感。”
这是她随后添在那些随笔后的字句,心中仍在想着后人看到这样的记载时,他们脸上究竟是会浮现怎样的表情。
带着这样的遐想,她没什么压力地去见了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