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地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雪铃暮年.(作者)我真棒
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图片
但现在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有的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二、踏青郊游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
图片
三、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图片
四.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
图片
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
五、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球内用毛塞紧。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足球运动差不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图片
六、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图片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七、荡秋千
荡秋千历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
图片
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好玩有趣,可以促进健康,培养勇气,古往今来的儿童都很喜爱。
八、拔河
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图片
九、插柳折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寓意挡住疫病。
图片
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图片
雪铃暮年.(作者)我好棒啊
起开吧你
水文而已
雪铃暮年.(作者)被你看出来了~
雪铃暮年.(作者)那我这也算科普知识嘛(嘴硬)
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