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清首饰龙
作者龙身承载300名“演员
乐清首饰龙俗称“首饰龙灯”“龙船”,起源于明朝末年,是乐清传统工艺美术灯彩品种之一。每年元宵节前,村民们会首先抬出首饰龙,沿大街小巷来展示,用来纳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最后,各个村会把首饰龙送到庙里,用火焚烧,这是送龙上天,表示祈福。
一般首饰龙,长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四层,重量最多可达800多斤。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龙身上近300个形态各异的绸塑人物,经一万多个大小不一、纯手工制作的零部件驱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灯彩(乐清首饰龙),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灯彩(乐清首饰龙)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除了乐清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外,还蕴涵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都会举行首饰龙游行活动,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
自清代光绪年间开始,乐清首饰龙在林家代代相传。
解放后到20世纪60年代,乐清首饰龙盛行,制作龙灯的艺人也多。
20世纪70年代,经济不断发展,不少艺人弃艺从商,艺人数量急剧下降。
20世纪80年代之后,乐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首饰龙逐渐盛行且更讲究工艺与装饰,不少艺人重操旧业。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乐清首饰龙的需求一直没有间断,但艺人年龄渐增且技艺难学,艺人依旧不多。
灯彩(乐清首饰龙)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六进行,民众称之为“划龙船”。首饰龙在前,由“领龙船先生”敲锣鼓唱歌,请求社神和其他的神明“出驾”,“香斗”居中,前有旗灯、牌灯、街牌和锣鼓,后接龙档,在村子内,村子与村子之间进行巡游。在十六的时候将首饰龙烧掉,就是送龙上天,叫做“化龙”,也叫“交灯”“收殇”,此时人们就会燃香祈福。
灯彩(乐清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一般需半年时间才能完成。
作者制作技艺流程
一、制作龙骨(龙船彩):将一根香樟木适度弯曲处理后固定成弧形制作成“龙骨”以支撑整个首饰龙的重量。
二、制作龙肚(搭建骨架):用乐清本地毛竹破成竹片,固定在龙骨上,搭建成龙骨;在龙肚的中心部位安装齿轮传动装置;用竹条和蔑丝将龙身分成5-7层进行捆扎,并在每层都捆扎出楼阁亭台。
三、做堂(堂位设计):用竹、木、钢丝等在各层进行分隔,做成一个个小房间,这就是“堂”,用于放置道具和绸塑人物等。
四、装饰:将细纹刻纸、彩布、挂件、小灯泡装饰在龙身周围,配好各式场景的道具和绸塑人物。
灯彩(乐清首饰龙)是一幅活生生的民俗长卷,是流动的雕塑、活动的美术展览会,是民族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灯彩(乐清首饰龙)独特造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以乐清海洋文化为依托,承载着数百年历史和民间工艺精华,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