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宥小姐回来了!我来帮您拿东西吧。”
你站在这栋别致的小洋楼门前 却感觉格外陌生 答谢着保姆吴阿姨 硬着头皮朝一楼的客厅走去。
这一年在C市读书时,边家的小洋楼总是在你的脑海里来来回回飘荡。别致的外观,绿意盎然的小花园,被打扫的一尘不染的木质家具,和那独特的空气清新剂的味道,以及那间不大不小的、位于三楼楼梯口的你的房间……
说起自己和边家,你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温馨的回忆。
你是在十岁时被边世宇收养的。从C市的福利院到A市的边家路程不算远,可你坐在边世宇的车上时,心里却一直泛酸。
即便内心有恐惧和生疏之感,为了以后更好地出人头地,你必须得学会无条件地顺从、乖巧。可能是从小就没有父母和家人陪伴教育的原因,十岁的你便有了这种超出这个年龄段的思想。
你很快就习惯于叫边世宇爸爸,不仅是在称呼上,你的内心也逐渐接受了他。他很细心,很快就为你打点好了一切:衣食住行、户口、上学等等。
只是他很忙,忙着处理公司的事,忙着和政界的人搞好关系,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你总是觉得这一切都不太真实,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你当作家人一样对待,这让你在边家更加小心谨慎。
而你却始终无法称他的儿子——边伯贤一声哥哥。
边伯贤只大你一岁。第一次在边家见到边伯贤时,你就看出他身上有种常人所没有的孤傲之气。直到后来你看到他和自己的朋友们打闹在一起,你才明白,所谓的孤傲可能只是他不待见自己而已。
边世宇和边伯贤的母亲离婚不到半年就收养了自己,而边伯贤又和自己差不多年龄,他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你正习惯于边家的生活的那一两年,几乎和边伯贤没有过多的交流。
边伯贤像是只把你看作同一屋檐下的“亲戚”,而你也不会热脸贴个冷屁股去讨好他,仅仅是表面上或在边世宇面前表现的和睦一点,你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
一周有那么一两次,你们“一家三口”才会同时坐在餐厅一起吃顿晚饭。饭桌上边世宇的问题好像永远就那么几个。
一是问边伯贤最近的学习怎么样,和同学朋友们关系是否融洽。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永远都是统一的,边伯贤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再加上出色的家庭背景和他那白净好看的外貌,在学校的人缘和人气不会差到哪里去。
你没有刻意去了解过边伯贤,但吴阿姨和家里的佣人们总是在夸赞他:学习优秀、听话又有个性、有礼貌、从不叫人操心…….这让你也不得不承认,在其他人眼里,边伯贤算得上是很有人格魅力。
二是问你最近在家是否过得舒服,吃穿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缺的,在新学校新班级有没有适应…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都是统一的。
你早早就习惯了在边家的生活,吃穿不愁,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几乎都能得到,但你除了日常所需,并没有向边世宇索要过任何东西。在这里从小学到初中,边世宇都为你选了最好的学校,你也庆幸自己还算争气,成绩虽不像边伯贤那样拔尖,但也一直排在班级前十,也交了一两个好朋友。
然而第三个问题,每当边世宇问起,你和边伯贤都心照不宣地去回答,不是埋头吃饭就是点头说嗯。
“伯贤,我不在的时候你得照顾好书宥,她是妹妹,要让着她。还有,周末没事的时候带书宥出去玩儿玩儿,一起去看看电影什么的…”
毋庸置疑,边世宇说的这些,基本上没有发生在你和边伯贤之间。他不在家的时候,你们甚至连吃饭都不在一个时间点上,吴阿姨每顿饭都会分两次做。你和边伯贤之间仅有的一点交流,也都与你们的关系搭不上边。
“你的同学来找你了。”
“知道了。”
“爸爸说晚上给他回电话”
“哦。”
“爸爸不在,表上的家属签字…”
“嗯,拿过来。”
所有的对话就是这样,也没有称呼。有时你也很犹豫,要叫他什么?叫哥哥,实在是叫不出口;叫伯贤或边伯贤?奇怪;什么都不叫?又显得没礼貌……
初中时边世宇就给你买了手机。你存了他的联系方式,老师同学的联系方式,甚至是家里吴阿姨、司机的联系方式,唯独没有边伯贤的。反正平时也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打电话什么的,你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