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笔墨书香殿
本书标签: 现代 

张艺谋的三个人生攻略

笔墨书香殿

把自己工具化

张艺谋初二辍学,下乡当知青,21岁调回陕西咸阳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当辅助工人。他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美术教育和摄影训练,也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去学习,更没钱搞装备。唯一有的,就是对摄影的热情。

1974年,张艺谋用攒了3年的工资和献血补助,共计186.6元买了第一台相机,算是下血本。但是,那个年代,并不是有相机就可以玩摄影了。那时候一卷上海21°胶卷1.8元,共12张底片,拍一张的成本就是0.15元,这还不算买相纸和冲洗胶卷的药水钱。

他学习摄影,需要保持最低的拍摄量,光是耗材费就不是一个普通工人负担得起的。怎么办?张艺谋相信,只要自己对别人有用,就会有机会。张艺谋的字写得不错,他有意识地利用这个长项,主动帮厂里办黑板报、刻钢板油印、刷工厂标语等等,再加上会拍照片,张艺谋在厂里成了小有名气的才子。工会和宣传科的人要办什么活动,都会叫上他。

这样一来,张艺谋就有了“公费摄影”的机会。靠着把自己“工具化”,张艺谋解决了摄影的耗材问题。张艺谋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解决了耗材问题,只是第一步。想要在摄影上更进一步,不是拿起相机凭感觉拍就行的,还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当时张艺谋既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身边也没有懂摄影的高人给予指点,怎么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呢?

舍得下苦功夫

他的办法,笨到你都不敢相信——抄书。他把图书馆里所有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包括美学散论、摄影构图、暗室操作等全都借了来。书借来之后,不管看不看得懂,先整本抄下来,再慢慢揣摩。他相信“过眼千遍,不如过手一遍”。好在那会儿的书多是小册子,很少厚厚一本。就这样,张艺谋抄了整整3年书,一共几十万字。抄完书,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论,好像懂了一点点。

当然,抄书只是第一步,抄完之后,张艺谋老老实实照着书里的方法来练硬功夫,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比如,当时有人喜欢在拍完之后,把底片重新剪裁,做二次构图,业内人叫“抠图”。

但是,老一代摄影家薛子江在书里说了,拍摄的时候就要构图精准,取景的边框就是最后作品的边框,不要依赖二次构图。因为把底片抠图再放大,画面精度就不够了,容易有麻点。张艺谋每次举起相机,就按照书里说的,最大限度利用底片,刻意练习构图能力。

当年练下的这手功夫,对张艺谋后来拍电影非常有帮助,因为拍电影没法抠图,没法在胶片上修修补补,而且还需要在运动当中精准构图。

直到今天,张艺谋还保持着精确的目测能力,比如,把PPT投影在墙上,他扫一眼就能发现投屏是不是正的,需要怎么调。

有理论有实操,张艺谋打下了很好的摄影底子,当时正好也恢复高考了,于是,张艺谋想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但是,从具备基本条件,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间还差了很远。别的不说,张艺谋最初根本就没听说过北影,最多想到考美术学院试试,但他素描功底不行,不太可能被录取。张艺谋最后能上北影,真的是一路有贵人相助。

亮出闪光点

贵人之所以愿意帮一个年轻人,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闪光点,觉得此人将来会有出息、值得帮。比如,张艺谋在为工会办展览的时候,认识了一帮毕业于美术学院的专家,张艺谋就想跟着这帮人学东西。但这帮人为什么愿意带张艺谋玩呢?

有一次,张艺谋把他们办公室里一盆普普通通的文竹带回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盆文竹拍成了一张极具中国画意蕴的摄影作品。这帮美术专家一看,哟,这小子真厉害,从此都高看张艺谋一眼。

这帮专家里,有一位叫田钧,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他本来考上了北影摄影系,可惜后来没有去成。正是田钧指点张艺谋可以去考北影,而且摄影系特别适合他。张艺谋称田钧是自己的“指路明灯”。他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影报名。

一般的报名者,也就是附上几张照片,但张艺谋除了附上照片,还附上了照片的底片,以及实际作品在底片上的裁切线。内行人一看裁切线,就能看出拍摄者的基本功怎么样。张艺谋下功夫苦练构图,这几张照片一递出去,老师的眼神马上不一样了,有点不敢相信地问:“这是你拍的呀?”

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比北影摄影系招生的限制年龄超了5岁,本来是绝无可能被录取的。幸亏他及时亮出闪光点,让现场老师高看一眼;他又熬一个星期通宵,精心制作了一本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寄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让对方看完大赞。在各路贵人的一路帮助下,张艺谋最终如愿以偿。

上一章 再见李玟:不必再拼命 笔墨书香殿最新章节 下一章 残疾女孩勇敢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