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只早从何府偷偷放飞的信鸽,到了京城后,消息传来传去,有几处地方都有了动作。
户部尚书李大人,傍晚时分请来了府里的多年幕僚,只许仆人上茶,就严令不许打扰。密谈了一顿饭的功夫,喊来府里老管家,让他去叫二公子李昊来。仆人在门口等着,没过多久等来一位面冠如玉、唇红齿白的公子哥儿。李昊刚在外面跟好友赵小童见了面,回到家里听说父亲叫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略整了整衣冠,一身轻快的进了议事的外书房。李大人见了李昊眼神很复杂,不发话拿起一边已经凉了的茶,一下一下敲着杯盖。
幕僚看大人心有不忍,硬着头皮对李昊说,李大人有一件十分为难的事,这事很难办,一定要万分信任的人才能嘱托。这事要去外地办,大公子在朝为官不能出行,小公子现在也渐渐大了,应该要学着为李大人分忧解难。李昊眼神清澈,面色坚定,俯身就拜,请他父亲吩咐。
李大人这才放下茶杯,把李昊扶到左侧第一把椅子,按着他坐下。李大人说这事牵扯很广,但是自己已经脱不开干系,且如果办不好自己的下场不会好。还说需要李昊去办的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李昊急了,父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无论如何也应该去。李大人看他半晌,说了一句话,你去毁一样东西,可用非常手段。但如果没有回天之力的时候,保全自己。说完这句话,转身背手仰头看着书房“清心静气”的匾额。
幕僚接过话,告诉李昊要去的地方是杭州城三墩县,要拿到一份奏疏以及附在奏疏一同上奏的细账等物,在奏疏到京前想办法毁掉。李昊细问为什么必须拿到,奏疏到京有什么影响,幕僚把这里面利害跟李昊呈说分明,最后说到这事关系到李府上下兴衰的大事,就托付于公子。李父转过身,说会私下安排李昊的好友赵小童一起同往。两个人此行不能声张,更不能动用自己的关系,好在小童那孩子与李昊一直交好,而且从小学武,就让他护着李昊,自己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李昊为好友争论,自己家的事不能让好友跟着自己冒险,李父说道,此事若发赵家也是逃不脱的,你俩尽快收拾行李,让管家备最好的快马,就上路去吧。
赵家这边没那么多考量,第一是关系到自己府上的要紧事,第二是自己上司发的话,不敢不从。赵父知道儿子要强,无论是才识还是武艺都修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当父亲的难免嘱咐自己孩子几句,要护好自己也要护好朋友,万事不用强求,但求问心无愧。
赵家交代时话说的简单,而李家直到晚上大公子李旻回来都愁云惨淡。李旻回来就被李父叫去内室,李父知道他从头到尾是知情的,也知道利害关系。李旻反过来劝慰自己父亲,二弟此次前往如果能顺利完成这事,在那一位前面也算立了功,自己家自然无事。但如果事不成,我们李家也还能留下二弟,以后还能有希望光复门楣。李父说这是老父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只是...李旻明白,说此事儿子也有牵连,况且儿子总要跟父亲站在一处的,一家人的荣辱一体,父亲不必感到亏欠。
大理寺卿杨长岭虽然得到消息最晚,但是凭多年为官经验,知道这事肯定不简单,若要等到掩盖不住的时候,大理寺主管大案要案,肯定脱不了干系。当即叫来自己最信任的门生,大理寺知事赵一博。
杨长岭信任他,是因为赵一博为人低调,不喜宣扬,朝中少有人知道一博拜在他的门下。赵一博虽少跟人往来,但是博闻强记,熟读本朝律法,跟过不少案子经验堪比老吏。杨长岭嘱咐他此行只需打探消息,不可涉事过深,更不能轻信于人,也不要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日后赵一博想起师长的这些嘱托,自己竟是一个也没有做到,但是让自己再选一次,应当也不会改变选择,仍旧会跟他们几个一起胡闹,人生应当要做点热血的、冲动的、不顾利弊的选择。
于是,三位年轻人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去往同一个目的地。他们会聚集在那个小小的镇子,见到命运中注定要相见相会相知的一群人,然后把一腔热血、全然的信任交付彼此,会成为朋友或者另一种意义上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