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那些神出鬼没的山”, 你会以为我在撒谎吗?
古人用词,实在有其大手段, 例如他们喜欢用“明灭”。像王维说“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倒还合理。韦应物诗“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也说得过去。但像杜甫说“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就不免有印象派的画风,旗帜又不是发光体,如何忽明忽暗? 柳宗元的游记大着胆子让风景成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朱敦儒的词更认为“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仿佛那只鸟也带着闪光灯似的。
你欲近不得,欲远不得,忽见山如伏虎, 忽闻水如飞龙。你如想拿笔记录, 一阵云来雾往,仿佛那性格古怪的作者,写不上两行就喜欢涂上一堆“立可白”,把既有的一切来个彻底否认。一时之间,山不山、水不水、人不人、我不我,叫人不仅对山景拿捏不定,回头对自己也要起疑了。
同伴写生,我则负责发愣发痴,对于山水,我这半生来做的事也无非只是发愣发痴而已——也许还加一点反刍。其实反刍仍等于发愣,那是对昨日山水的发愣, 坐在阳光下,把一路行来的记忆一茎一茎再嚼一遍,像一只馋嘴的羊。我想起白杨瀑布,竟那样没头没脑从半天里忽然浇下一注素酒,你看不出是从哪一尊壶里浇出来的,也看不懂它把琼浆玉液都斟酌到哪里
去了。你只知道自己看到那美丽的飞溅,那在醉与不醉间最好的一段醺意。我且想起,站在桥墩下的巨石上,看野生的落花寂然坠水。
想着想着,忽觉阳光翕然有声,阳光下一片近乎透明的红叶在溪谷里被上升的气流托住了,久久落不下去,令人看着看着不免急上心来,不知它怎么了局。至于群山,仍神出鬼没, 让人误以为它们是动物,并且此刻正从事大规模的迁移。
终于有人掷了画笔说:“不画了,算了,画不成的。”
其他几人也受了感染,一个个仿佛找到好借口,都把画笔收了。我忽然大生幸灾乐祸之心, 嘿嘿, 此刻我不会画画也不算遗憾了,对着这种山水, 任他是谁都要认输告饶的。
负责摄影的似乎比较乐观,他说:“照山,一张是不行的,我多照几张拼起来给你们看看。”
他后来果真拼出一张大山景,虽然拼出来也不怎么样——我是指和真的山相比。
我呢,我对山的态度大概介乎两者之间吧, 认真地说, 也该掷笔投诚才行, 但我不免仍想用拼凑法,东一角,西一角,或者勉强能勾山之魂、摄水之魄吧!让一小撮山容水态搅入魂梦如酒曲入瓮,让短短的一生因而甘烈芳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