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即商周时九夷之一的凫臾,亦为鸟夷的一支,《逸周书·王会解》有“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的记载,王氏补注以为符娄即夫余。(1〕孙进已认为此符娄既无具体方位距离,又无习俗等记载,符娄与夫余音也有出入,这样联系缺乏根据,一般不取此说。(2〕盖符娄乃娄人的一支,不属于九夷之一,并非夫余的祖先。李巡《尔雅·释也》注和邢聂《论语注疏》均谓东北九夷之五为凫臾。《字汇补》谓:“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治东北史专家多以夫余出于涉貊,而吕思勉却认为夫余非即涉,“然谓夫余、秽貉,截然异族,则又不可。何者?果其君民异族,则其文化之间,彼此必有差异,然夫余与出于夫余之句丽、百济,其文化固与沃沮及涉大同也。……然则夫余、句丽、济之与涉貉,乃同民族而异其部落耳。彼又何自来邪?曰:盖古之九夷也。”〔3〕所论至当,吕氏亦以凫臾 即 夫余,赞同李巡之说
傅朗云、杨场则认为:扶馀族另有夫余、浮渝、凫臾等名称。这不是汉译的混乱,而是历史的演变。最古老的族名应该是“凫臾”,乃神话传说中九夷之一。凫是一种水鸟,俗名野鸭。在东北夷中,有的氏族以凫(野鸭)为图腾。因其族人善制一种小弓箭,便于射水鸟等飞禽。此种弓箭在东北地区渐渐有名,同貊人的强弓即貊弓一样,被中原人所 重 视,称 制作这种弓的人为凫典人。臾,古弓名,见《考工记》。臾是最弱的一种弓。解放前,东北少数民族中还有野鸭图腾的痕迹。当外人盘问他们属于那个氏族的时候,他们就会立即回答“野鸭子”,有的氏族回答“天鹅”。我国古代神话说东方有一种神树叫扶桑木,或叫博木,叶和实可食,皮可作衣服。历史记载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很象神话里的扶桑木,而且树干上附一种盐,可供食用。古代吴、越入把盐字读作馀。当古代臭、越人的一部分辗转进入东北地区后,他们称松嫩平原上那种树为扶木,那种树盐称扶馀,后来用“扶馀”一词称呼食用树盐的人,这些人恰恰又是凫臾族。《山 东 通志》卷二十四疆域志第三山川:邹县“凫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接鱼台县界,即《鲁颂》之凫山也。《元和志》:凫山在邹县东南二十八里。《齐乘》;在邹县西南五十里。……出分东西,名曰双凫”。邹县凫山可能为凫臾人的发源地。
周武王伐东夷,大批的东夷族被迫纷纷向南北迁徙,凫臾乃北迁至东北者。凫臾曾经过之鄃县,为汉置,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亦作俞。汉吕后封吕佗为俞侯,景帝封栾布为俞侯,如淳日即鄃也。《汉书·沟洫志》:“武帝时,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又《地理志》: “临渝县、渝水首受白狼,东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渝水或谓即今之石河。渝关一名榆关,即今之山海关,与临渝皆因渝水而得名,而俞县、渝水则因浮渝人迁此而得名。《逸周书·王会解》有“俞人虽马”,向周武王入贡。晋孔晁注: “俞,东北夷。”晋代以俞人为东北夷,实即指夫馀。但周武王时俞人与发人、稷慎(肃慎)、秽人并列为北方之国,其他三国当周武王时皆分布在今河北燕山南面,则俞人也当在今渝水、临渝、渝关一带。榆树当即榑树,是渝人之神树。浮渝人到春秋时才迁至今辽西之地,故《史记货殖列传》说燕北邻乌桓、夫余。《汉书·地理志》亦说上谷郡北隙乌丸、夫馀。到战国时才迁至今吉林扶馀之地。其东邻有榆树县,因盛产榆树而得名,则渝人以榆树即扶桑木、褸木为神树、社树。
摘自,何光岳,著作巜东夷源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