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吹捧林女士的各种成就,麻烦先说明是“二作”以及“参与设计”。看了一下能拿得出手的有分量的著作,要么二作要么连联合署名都够不上,当然,还是够得上让老公在前言里感谢感谢她的。林女士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她的文集都收录了,那可是她儿子编的。录一下林女士的作品,美术上的也列了,还是蛮全的,包括第一章绪论、编辑后语、对某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评语、批注、序、一年工作总结等,嗯,看上去还是蛮多的,“著作等身”啊!
建筑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平郊建筑杂录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后面的四则通讯其实是梁思成写的,林徽因只在文章前加了几段按语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发表了)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平郊建筑杂录(续·节选)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宋、辽、金部分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编辑后语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对王其明、茹竞华毕业论文所作的评语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城市计划大纲》序
《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译者的体会(附译文)
对戴念慈《历史遗产》等的批注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我们的首都
中山堂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故宫三大殿
北海公园
天坛
颐和园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西直门外五塔寺塔、德胜门外西黄寺塔和香山碧云寺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雍和宫
故宫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美术
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号》设计的封面
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增刊》设计的封面
林徽因设计的圣诞节卡片
林徽因设计的舞台布景
林徽因设计的舞台布景
林徽因水彩画作
林徽因水彩画作
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
林徽因为《学文》月刊设计的封面
关于《大公报》“小公园”副刊报头图案的说明
林徽因、梁思成为《大公报》“小公园”副刊设计的报头
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林徽因等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案
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
林徽因设计
和平礼物
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丝头巾
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跋·方晶
=============================
以上最拿得出手的论文算是林女士在刚进营造学社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这个是独立署名,可这个题目相当大,而在此之前她跟随梁正式考察过的古建筑也就沈阳和北京两个地方,国内其他人的测绘成果也没有正式发表。梁进营造学社发表的是《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这个就谦虚多了。香港大学有个教授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认为这两篇论文是把现成的一些文献观点综合一下的成果,尤其是参考了日本人的书,然后又没有按严格的学术规范注明出处。他表示“林徽因的《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在整体中国建筑体系和具体特征的两部分论述中,在知识层面都对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有所借鉴。”这个结论一出来,清华建筑学院的教授们就炸毛了,集体上阵人参公鸡,再把林的这篇文章大夸特夸,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在梁林还没出发去测绘、99%的古建都没有亲眼见到的情况下这两篇文章除了借鉴别人还有什么别的解释。虽然受到围攻,但这个港大教授还是没有改口:“我的结论是:梁林这两篇论文,包含着诸多知识元素,就单个元素而言,极少是他们原创的。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强大的知识综合和思想提炼上。”
对于梁思成先生而言,他进营造学社的这篇论文不过是他年轻时候写的篇论文,就算学术上还不够规范不够成熟,也影响不了他在建筑学界的地位,毕竟他以后有很有分量的著作在那。而对于林女士而言,她这少之又少的拿得出手的独立发表的论文要是被否了,那她就很糟了,因为以后她基本是捆绑老公来“合作”或者给老公“润色”,所以清华打嘴仗的重点就是维护林徽因,无论如何要保住她少之又少的一篇独立学术论文的地位。原本那位港大教授写书主要是研究梁思成的,对林徽因不过是顺便提了一下,而且明摆着梁思成第一篇论文跟林徽因一个毛病。结果清华光顾着保卫林女士,正牌祖师爷梁思成倒被他们抛到一边了,场面相当搞笑。你们现在在网上看到的清华死命吹捧林徽因学术贡献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次事件以后出来的。
除此之外,关于林女士的另一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某个作家曾经根据林徽因独立署名发表的这篇文章杜撰出了一则梁夫人独自奔赴应县会面照相馆馆主的故事,梁从诫立马跳出来说你这是胡编,我妈当时在家带我,根本没有去过应县。于是真相揭开,《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的干货部分——讲述测绘工作亲历细节的四篇通讯是梁思成写的,通篇都是梁思成的口气,林徽因在梁思成的文章前加了几段按语,就署上自己一个人的名字发表了,粗粗一看好像这些工作是她自己做的一样。所以本来是梁先生不带家属去见的照相馆馆主,读者却以为是林徽因撇下梁思成自己跑过去的。
补充: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个副标题"附梁思成君通讯四则”,是吗?这个副标题是梁从诫出来说是胡编后才加上的吧,林徽因这件事被编成爱情故事是施康强2000年的文章里的,就是因为原来的标题没有梁思成,施康强才产生误会,编了一个爱情故事。
看看梁从诫是怎么说的:“······此文虽署林徽因之名,但那四封《通讯》却是梁思成写给林徽因的信,而不是相反(所以才说‘外通讯一至四‘);通讯中的‘我’是梁,而非林。事实上,林徽因本人并没有去过应县。(19)33年初秋,林徽因的第二个孩子(即我本人)还在襁褓中,做母亲的显然还不便出远门。”
所以”附梁思成通讯四则“这个标题是在闹出上面那件事情之后才加进去的,现在的版本当然有了,但别拿现在的版本说事,以前的就只有“外通讯一至四”,只有林徽因一个人的名字。
还有林徽因这篇文章属于披着建筑外衣的散文,干货全在梁思成那四篇通讯上。所以找什么理由呢,她确实没有加上梁思成的名字,自己独立署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