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落挂
相声术语,是指重新安排组织“包袱”。也指演员拿到相声脚本,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
17.抓哏
相声术语。类似于“现挂”,又有“砸挂”的元素,即现场即兴拿同台或熟悉的演员,抑或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找笑料。
18.把点开活
相声表演术语。相声艺人将“看”称为“把”,将观众称为“点”。“把点开活”指根据观众欣赏层次,来决定演出哪种类型的节目。过去相声表演不事先报出节目名称,而是演员在舞台上根据现场观众的欣赏层次来灵活决定。
19.圆粘
相声表演术语。相声艺人将观众称为“粘子”。指演出的时候,相声演员招揽观众。
20.关子
相声术语,指一段节目的关键或表演的窍门。
五、对演出的评价
1.温
是对相声演出效果不好如同“温吞水”的一种形象的评价。
2.火
是对相声演出效果火爆的一种形象地评价或省称。
3.尼了(泥了)
对于相声演出效果不好的称谓。来源于一段真实的故事:早在“启明茶社”演出时,在观众中出现了一老一少两位非常漂亮的尼姑,一旦她们来听相声,其他观众便不欣赏台上演员的表演,反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两位尼姑身上,因此影响了演出效果。后台人遇到这种情况便称“尼了”,意思是指“尼姑来了,影响了效果”,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了对于演出效果不好的一种称谓了。“泥了”或指“崴泥”,意谓“不顺遂”、“不称心”。
4.吃栗子
形容演员由于失误,将台词说错、打奔、或没说清楚,像口中含有“栗子”一样含混不清的情况。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5.洒狗血
形容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夸张过度,没有掌握好表演尺度,吃力不讨好,追求超刺激的一种状态。过去民间迷信认为,一切的妖魔邪祟都怕狗血,巫师用洒狗血配合夸张近于歇斯底里的形体动作来驱赶妖魔。相声中“洒狗血”的称谓来自于生活,是一种形象地评价。
6.洋闹
是指违背相声自身规律,不顾及相声内容的需要,任意添加无关技巧,使得相声变得不伦不类的情况。
7.踩藕
相声界对于演员形体弊病的一种形象的称谓。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由于演出经验不足或者紧张,两只脚不停地交换重心,在舞台上随意走动。此语来源于人们在池塘的泥中身体不停的左右摆动调整重心用脚来回踩踏,以便寻找藕的位置的生活现象。
8.趟水
是指演员由于对要表演的节目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只是将节目轮廓大致试探着表演的一种情况。“趟水”意谓“走到哪是哪儿”,这个称谓来源于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
9.一道汤
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没有起伏变化、不讲究节奏技巧,如同无滋无味“白开水”般的表演。
10.拿得动
是指演员对所表演的相声节目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11.拿不动
是指演员对所表演的相声节目没有把握,不能胜任。
12.宁缺勿滥
是指演员在表演节目、安排笑料时所应该遵循的适当尺度。在表演上,不要过分过激,点到即可、恰到好处。在安排笑料时,相声不是“包袱”集锦,要围绕相声主题和人物性格合理内容安排“包袱”,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滥。
六、相声表演道具
1.扇子
传统相声道具之一,一般使用白纸扇,扇面不画任何图案和题字。这样一方面便于虚拟任何物件,另一方面素面的扇面不会吸引观众的好奇,便于观众集中精力欣赏演员的表演。扇子这种道具来源于评书表演,评书演员用它代替刀枪武器、毛笔等,虚拟动作或景物。相声吸收借鉴评书艺术中的虚拟表演,扇子在相声当中也有不同的用途。《学四省》中扇子被演员虚拟为“旱烟袋”“要饭的破篮子”;《改行》当中被虚拟为“马勺”“扁担”;《卖布头》中被虚拟为“尺子”;《大保镖》中被虚拟为“花枪”“双刀”;《捉放曹》中被虚拟为曹操刺杀董卓的“宝剑”;《树没叶儿》中被虚拟为“锄头”;《拉洋片》中又被虚拟为“掸子”;《汾河湾》中又被虚拟成“马鞭”等等。扇子在传统相声中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就是用作打头取笑的道具,俗称“鞭托”。
2.手绢
传统相声道具之一,来源于评书表演,一般使用白手绢。在相声中也做虚拟表演,如在《卖布头》中被虚拟为“布头”;《卖估衣》中又被虚拟为“估衣”;《黄鹤楼》等节目中又被虚拟为“诸葛亮的帽子”;《山东话》中被用来“包扎”捧哏的“腮漏”“砍头疮”;《汾河湾》等节目中又被虚拟为“头巾”“水袖”等等。
3.醒木
传统相声道具之一,来源于评书表演。醒木也叫醒目、响木,是一块长方形的小硬木块。尺寸不一,一般长约一寸,阔约半寸。醒木在相声中的运用很少,一般多是在单口相声中诵说定场诗时使用,在演员念完定场诗以后,拍一下醒木,起到拢神、提醒观众注意、制造表演氛围的效果。醒木也有虚拟作用,如在对口《打牌论》中醒木被虚拟为“麻将牌”,《福寿全》中醒木被虚拟为捧哏父亲的棺材等等。单口的醒木约为评书的半块大小,寓从评书分蘖出来,评书艺人赠单口艺人“半碗饭”之意。
4.钱板
严格来说,钱板不算相声的道具,而是相声在初兴时期敛钱收费的一个用具,木板上有一棱一棱的凹槽便于码放硬币。除了便于收取摆放铜子以外,钱板也承担了“鞭托”的用途,以钱板打头取笑。
5.玉子
两块单独竹板,演员演唱“太平歌词”时单手持握击节伴奏的道具。传说为慈禧太后御赐给相声艺人恩培的伴奏工具,相声艺人命名为“御赐”,后来逐渐由“御赐”讹音为“玉子”。
6.竹板
演员演唱快板时的伴奏道具。分为大板(蒯)、小板(节子)。这是戴少甫引进的相声道具,他首创将数来宝引进到相声中。
7.场面桌
传统相声道具之一,放置在舞台中央,上面放有扇子、手绢、醒木、钱板等道具。约定俗成,一般逗哏演员站在场面桌左侧便于表演,捧哏演员站在场面桌后侧正中间,起到稳定舞台画面的作用。场面桌有时又被虚拟为“家门”如《倒叫门》;有时候又被虚拟为“栏柜”如《数来宝》等等。
8.凳子、椅子
传统相声道具之一。早先相声表演是捧演员坐在较高的凳子(撂地时使用)或椅子(进入比较大的演出园子时使用)上,与逗哏演员面对面表演相声。后来逐步变为捧逗哏站立,面向观众表演。凳子和椅子只在需要时搬上舞台作为道具,如《窦公训女》和《两面人》当中都有使用。
9.大褂
大褂是传统相声表演中经常穿着的演出服装。相声产生于清末民初,当时社会上的礼服即是大褂,相声演员为了显示“穿长衫”的身份,也为表演相声出于对观众的尊重,身着“礼服”——大褂,也就顺理成章。随着相声演员身着大褂的表演实践的丰富,大褂不仅是演出服装,也被虚拟为一种相声表演的道具。表演京剧动作时大褂就是“蟒”,如《阳平关》;表演乞丐时大褂就是“麻袋片”,如《山东话》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演员的服装也逐渐变化,改为现代中山装或者西服等不一而足。
七、表演技艺
1.定场诗
是指演员在演出单口相声前,往往沿用评书习惯先念诵短小精悍诙谐幽默的格律诗、打油诗或词等,以便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稳住情绪顺利表演,故称为“定场诗”。单口相声的“定场诗”内容,往往带有“包袱”,起到活跃气氛开场奏效的作用。如《西江月》“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不是葫芦不是瓢,水中一冲一冒;那个说是鱼肚,这个说是尿脬;二人打赌江边瞧,原来和尚(一拍醒木)洗澡。”有时表演单口相声也省略“定场诗”,而直奔主题。
2.开场小唱
又称“开门柳”,“柳”是对演唱的统称。是指相声演员为了聚拢观众所演唱的民歌、曲艺小调。多是演唱“十不闲”、“莲花落”,“怯快书”(又名弦子腔)或唱小曲《绣荷包》,或唱跑旱船的“吴桥落子”等等民歌、曲艺小调。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演员表演歌唱的顺序来划分的,凡是在相声开头就表演歌唱的情况都叫“开门柳”。
3.白沙撒字
是指用汉白玉研成粉末称为“白沙”,用手指搓成漏斗状使“白沙”顺着指缝撒落到地上,书写文字。此法最早始于清咸丰年间,相声艺人朱绍文。其随身携带一把笤帚、一副竹板和一个小布口袋,袋内装“白沙”。在其“撂地”演出时,蹲于场内,以地为纸,以沙为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撒出的字要有笔锋变化,或实字或双钩。
4.太平歌词
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太平歌词”有老调新调之分。1920年,相声演员汪(王)兆麟,吉坪三到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的时候,汪兆麟对“太平歌词”的曲调进行加工,变成四句一反复的单曲体,比较婉转动听,称为“新调”,连演一个月,很受欢迎。同时,在胜利唱片公司,将《劝人方》、《小上寿》、《三婿拜寿》等曲目灌制成唱片,由此,“太平歌词”一度风行全国。
5.要钱
这种技艺是相声在撂地时候必须掌握的本领,指在演出告一段落中间或结束的时候,向观众张罗敛钱。相声术语叫“楮门子”,《康熙字典》解:“楮:黜语切,音褚,语韵。纸也,按世称纸币冥镪(俗名纸钱)曰楮,并因其为纸所制而转用也。”相声艺人把“楮”字当做“钱”的别称。关于“楮门子”要钱有两种手段“仁义纲”和“刮纲”。“纲”是“纲口”的省称,相声艺人称“说话”为“纲口”。“仁义纲”就是用良言好语博得观众同情,如:“诸位别走,有钱的帮个钱缘,没钱的帮个人缘。我们不是都要钱,这一场子好几百人,要都给钱,那我们说相声的早就发财了,有给的有不给的呀!您别走,带钱的您给份钱,给您道谢了;没带钱的站脚助威,也知您给钱的人情。谁要谁不要呢?周围街坊,我们不要钱,天天见面磕头碰脸的跟人要钱?周围做小买卖的,也是老见面,都在这块地上擓饭吃,您甭给;那个说:‘我这头一次逛天桥,不知道怎么回事’,您甭给,您熟了再给;那位说:‘没带零钱,都是大票找不开。’您甭给;‘我也有零钱,我今儿就是不想给’,您甭给。嘶……都不给钱,我们吃什么?反正这么说吧,无君子不养艺人。我们从来不说我们有多大能耐,本来嘛,我们有什么能耐,不就会说几段吗?我们的能耐都在您兜里揣着,您扔下来归了我们,这才算能耐。我们就是您驾前的欢喜虫,什么叫欢喜虫?您好养个小猫小狗小鸟的,哎,我们就是。比如说养鸟,到时您不得给喂喂?您为什么?不就为听它叫唤吗?那我们小哥俩说了半天,叫唤了半天了,您不得喂喂吗?这也费不了您多少事:掏出来往地下一扔,摔碎了您都甭管。说了半天,哪位给带个头啊?哎,谢谢,谢谢,您瞧瞧,无君子不养艺人嘛!”艺人以“小猫小狗”自比,乞人喂食,把自己当作供人消遣解闷的欢喜虫,字字句句饱含着辛酸、凄凉,真实反映了旧社会艺人的悲惨境遇。“刮纲”就是绵里藏针的方法:“我们也不容易,养家糊口,上有父母下有老婆孩儿,咱们人心都是肉长的,您既来这儿,拿个仨子儿、五个子儿也不在乎。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景心,您在这儿就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您站住了,给钱不给钱没关系,给钱是人情,不给钱是本份,那位说:‘那咱们就都守本份吧。’哎,别介,你们都守本份了,那我们吃什么?您有钱就给个零钱,没零钱站脚助威也知您的情。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没有财神爷就没有我们这些嚎丧鬼。有钱给个钱缘,没钱帮个人缘,我们最腻味我们这儿正要钱呢,您说您要走,如同我们这一锅饭好了,正要吃,您掀开盖撒一把沙子。如果咱们换个个儿,你说完了,我要走,你心里痛快吗?不是也不痛快嘛!”再过分的就要拿对方找乐接近于骂人了,如:“你看看那位,你走就走呗,他还拽一位:‘走啊,姐夫’,扭头一看,吆喝,法国人!”再如:“你瞧那位,天天来听,老也不给钱,我认识他,是我们街坊。他也没有钱,因为他连他媳妇都养不了,现在他媳妇在外面混事呢(混事意为当妓女),昨儿晚上他到那儿拿钱去了,跟他媳妇要钱,他媳妇直说他:‘你什么能耐都没有,就会吃饭,我这容易吗挣这俩钱儿?你拿钱,还去听相声?’‘我、我听相声不给钱。’您瞧,在我们这儿不给钱,到那边听唱坠子的,就给钱了,因为那边全是妞儿啊,到那边直眉瞪眼的跟人家说:‘我这儿有钱,全给你了!’” 要钱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把话说得妥贴、有力。
6.双簧
一个演员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另一个演员在其身后说唱称“后背”。“前脸儿”讲究“发科卖相”用形体表演,“后背”讲究“横竖嗓音”用声音说唱,“前脸儿”的口型动作必须与“后背”的说唱配合得天衣无缝,犹如一个人在说唱表演一样。如北京的相声老艺人孙宝才、王文禄一档,专演双簧。
7.口技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摹仿各种声音,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汤金澄是善表演口技的相声老艺人。
8.数来宝、快板、快板书
“数来宝”是我国一种说唱艺术。双手打板,板起板落“三、三、七”的节奏,辙韵两句一组,可以一组一换辙,也可二、四、六、八组一换辙。“快板”与“快板书”都源自“数来宝”,简要来说“快板”侧重描景抒情,“快板书”侧重故事性。相声艺人戴少甫最早将“数来宝”运用到相声当中,红极一时。
9.绕口令
(1)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韵语,快速念出,节奏感强,妙趣横生。相声演员用此来训练口齿。(2)戴少甫创作的相声作品名称。
八、冷知识
1、一场演出七个节目,三比二好演,五比六好演,四比七好演,三比五好演。琢磨琢磨,其实三最好演。
2、接火不接泥。前场效果特别好,接场的有难度,但是好好调整还是比较省事的;前场使砸了,接场的从头儿开始带节奏,受累未必讨好。
3、报幕员按理来说,除了报幕之外要记垫话、记返场,所以不是随便拽个小姑娘就能报幕的。
4、舞台的角落里,有时会有块表。尤其赶场的时候,这个东西最有用。
5、绝大多数节目都是可长可短的,10分钟也是它,30甚至40分钟也是它。也就是说,很少有演员能在舞台上表演节目的『完整版』,多少都会删包袱。除非等人。
6、个别演员的同一个节目是『一个梁子、两套包袱』,如果观众对常演的包袱很熟悉,影响了效果,会换planB。这场的票可以说买值了。
7、有的时候会赶上一场大俗包袱,段段都听过。出现这个问题,十有八九是因为有后台包袱在观众席响了。
8、贯口几乎是一人一个样的,很少有照单全搬的,多少都有点小改动,哪怕是犄角旮旯小细节呢,也要改,就像『乾隆盖章』一样,改了才是自己的。
9、大段是银,小段是金。大段的节目更新速度远不如小段,值得留心。
10、抛开相声专场,最难演的是联欢晚会。前面一个街舞,一个二人转,一个花腔女高音,这场可怎么接啊。
11、有的演员台上很火,但是在后台不怎么被认同;有的演员台上效果一般,但是同行对其能力很认可;有的演员台上很火,回到后台沉默寡言;有的演员后台聊天全是哏,上台反而不灵…………这都是玄学(大误)演员台上台下可能一样,可能完全相反,没有规律可循。
12、相声演员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吧:都特别会吃。跟着他们吃饭,绝对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