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实施,很多省份都开始使用“3+1+2”的新高考模式,给高三年级的日常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近日,安徽、河南、黑龙江等9个省份组织了一次统一联考,来帮助老师们诊断目前的教学质量。
于学生们而言,这也应该是个稳定信心,查漏补缺的好机会。
可万万没想到,一场数学考试直接给大家泼了盆冷水,有的学生甚至直言被它“气笑了”。
我们不禁疑惑,这次数学考试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作为一套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试卷,它的考察范围、难度水平都很有参考价值。
只是,试卷在分值分布和题型安排上有明显的改动,不少考生感到措手不及。
比如多选题的评分规则,就从原来的“答对部分给2分,答对全部给5分”,变成了按答题正确程度来分别给2分、3分、4分、6分。
以前,学生为了求稳,足可以把“多选”当成“单选”,每道题都只填一个有把握的选项。
现在,学生如果想得高分,就只能把每道题的每个选项都掰扯明白,绝不能有任何模棱两可的情况。
除此之外,解答题的分值也有所提高。最后两道压轴题从24分变成了34分,整整多出了10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考试的压轴大题涉及离散数学知识,是一道妥妥的大学高数题。
面对这样复杂的题目,很多学生都被整蒙圈了,哪怕想写几笔也完全没有头绪,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考试结束后,学生和家长们纷纷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难!”
“难哭了!”
大家实在想不明白,明明是同一张试卷,不同题目的难度怎会如此割裂。
学的是一滴水,考的是一片海。难道说,真的只有让孩子提前学奥数,多参加数学竞赛才能不失分吗?
高考既然是一场选拔性考试,试题就必然会有区分度,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联考作为正式的演练,确实应该让学生提前感受一下高考的威力,避免他们固步自封,由于自我感觉良好而掉以轻心。
可是,如果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强行出一道除了竞赛生基本没人会的题,这是否有点为了“难”而“难”呢?
其实,我们可以跳出单一的考试,从整个高考的备考过程,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次考试对学渣和中等生都不友好。又或者说,只有知识牢固,思维敏捷的真学霸才能在这种考试里吃到甜头。
新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刷题量,仅仅一道解答题,就把学渣和学霸的差距无限放大。
因此,学生和家长难免会产生情绪波动,误以为在这次考试中没什么收获。
实际上,多经历这样的考试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能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去正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调整备考心态的必要性。
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客观的,学生无法改变,而它的难度却是主观的,有的人会觉得难,有的人会觉得容易……关键在于怎么去处理这些难题!
我们普遍认为,一道题拿不到分就是吃亏,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种“吃亏心理”的连带影响。
高考考验的不止是知识积累,还有学生在考场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
老师常常会说,遇到没思路的题就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