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psychology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心理学  心理学分享     

CategoryR3:认知评价

psychology

认知评价(cognitive valuation)

什么是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认知评价的相关观点[1]

  Lazarus(1966,1970)是情绪认知理论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认知理论框架,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影响的学派。他将情绪定义为一种“反应综合症”(response syndrome),他认为不能把情绪归结为单纯的生理激活、内驱力或动机等某一种单一变量。他说道:“导致放弃情绪概念的某些建议,既非产生于情绪生理记录仪器不够灵敏,也并非由于人们的内省缺乏准确性,而是由于‘范畴的错误’;情绪一词不能归属为一个事物,而应归属为一个综合征,像一种病是一个症候群一样。”同时,他强调,人与所处的具体环境对本人的利害性质,并决定他的具体情绪;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拉扎勒斯在此提出了他全部理论的主题: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

  Lazarus继承并发展了Arnold的评价观点,并将Arnold的利害评价扩展为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化评价过程(Lazarus,1991)。如下图所示,“好的或有利”的评价可以从概念上分为多种类型的益处,而“坏的或有害”则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的不利和威胁。评价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情绪。

  Lazarus认为,有机体经常搜索环境中他们所需要的线索和需要逃避的危险,对每一个刺激物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进行评估,如发生的事件与自己的幸福是否有关系?事件与自己的目标是否一致?该事件与自己的自尊有多大程度的相关?这种评估是不断进行的、多回合的,分为初评价和再评价(如图)。

  初评价有三种类型,当刺激被评价为与自己无关时,评价过程立即结束;当刺激被评价为对自己有益时,这种评价表征为愉快、舒畅、兴奋、安宁等情绪;当情境被评价为有害或使人受伤、紧张时,产生失落、威胁或挑战的感觉。严重的紧张性评价表征为应激。再评价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发生在对威胁或挑战的评价中。包括对所选择的应付策略的评价,以及对应付后果的评价。情绪唤醒是通过对情境的再评价并在所产生的活动冲动中得到的,其中包括应付策略、变式活动和身体反应的反馈后果。这样,每种情绪均包括它自身所特有的评价、活动倾向和生理变化。三者构成一种有组织的情绪反应症候群。三者的具体组合构成的铁钉模式,就是具体情绪。

  应付(coping)是Lazarus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个体存在寻找特定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的倾向,这种反应倾向塑造了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也不断地应对它们,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也随之发生改变。Lazarus将应对过程分为两类,第一种类型是对威胁或伤害采取直接行动,情绪是促成这种行动的重要部分。我们徘徊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这表明我们的认知和情绪也处于波动之中。第二种类型涉及再评价,是没有任何直接行动卷入的认知过程。在现实或者不现实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进行从积极到消极的再评价。所有信息都会被评价和再评价,因此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就出现了复杂的扭曲和转向。

  Lazarus的理论与Arnold一脉相承,并且将评价过程发展为一个更加复杂的体系。评价不只是“好的”或“坏的”,而是一种“关系意义”(relational meaning)。评价负责将个人与环境或事件整合为一种关系意义。当关系意义影响到个人的欲望或动机,情绪会内附一种先天的行为倾向,应付过程可能与行为倾向一致,或者冲突,甚至会支配控制。后来,为了强调动机在情绪中的作用,

认知评价的核心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建了情绪评价学说,认为知觉和认知是刺激事件与发生情绪反应之间必需的中介物,被称为情绪认知理论的先驱。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评价理论演变为两大支派:

  激活理论--生理激活变量和认知的关系

  纯认知派--倾向于从环境、认知和行为方面阐述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是综合性反应,包括环境的、生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成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反应模式。情绪的发展来自环境信息并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人与所处具体环境的利害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他的具体情绪;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这是因为情绪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各类不同的意义是由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因此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

  认知评价理论的基本假设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益或有害的反应。两个核心概念是评价和应付。

  (1)评价是指个体不断地搜索环境中所需的信息和可能存在的威胁,并对那些对他们有意义的刺激事件进行多回合的、不间断的评估的过程,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初评价

  有三种类型:无关、有益和紧张。当刺激被评价为与个体利害无关时,评价立即结束;当评价为具有保护意义时,则表征为愉悦、舒畅、安宁等情绪。

  再评价

  初评价的继续,常发生在对威胁和挑战的评价中。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个体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个体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对刺激事件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再评价也包括对所采取的应付策略和应付后果的重新评价。

  (2)应付,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或措施应对威胁或挑战的行为即为“应付”,包括降低、回避、忍受和接受这些应激条件,也包括试图对环境进行控制。

  应付的过程分为两类:

  一类是问题聚焦型,是由情绪促成的、针对威胁和挑战直接采取的行动,意在通过对环境或刺激事件本身的直接改变来进行压力处理;

  另一类是情绪聚焦型,是涉及再评价的没有任何直接行动卷入的认知过程,意在通过改变当前个体与环境或刺激事件的关系来应对压力。

  在这两个层面上,个体对环境或刺激事件进行积极到消极或消极到积极的再评价。

  正因如此,我们的情绪才会充满变化,丰富多彩。发生在应付过程中的再评价不是针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在不断地接受新信息的同时,个体通过再评价随时调整自己处理威胁和挑战的步伐,学习应对类似刺激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评价不一定每次都会减少压力,有时也可能会使压力增加。

  基于评价的概念, Arnold(1960)使用愉悦度作为评价维度解释了喜欢和不喜欢两种基本的情绪,Lazarus(1966)继承并发展了 Arnold的研究,其评价模型可以解释15种情绪。

  而其他学者又在 Lazarus研究的基础上提岀了复合评价,试图用评价来解释所有的情绪。

  他们认为,存在某种评价的特殊模型可以描述每一种情绪。而且每种复合评价亦包含对每个情境或刺激事件的多元解释,以便于我们预测个体的情绪。

  为了解释情绪的复杂性,认知评价主义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评价维度。

  Arnold(1960)最早提出了愉悦-不愉悦两个维度;

  Lazarus(1982)提出了个人相关性和个人应对能力两个维度;

  Scherer(1997)提出了对事件不可预期性的评价及其与个人内在标准的相容性;Smith and ellsworth(1985)提出了对事件不确定性、个人对事件所需努力程度及其合理性的预期度等维度。

  多数学者就以下评价维度达成共识,认为不同评价维度的组合可以产生具体情绪,但是在评价维度的具体数量及其在解释情绪时的重要性等方面依然存在分歧。

  一直以来,认知评价主义理论家们致力于探索并构建评价引发情绪的所有可能模式,即当使用某一个或几个评价维度对刺激事件进行评价时,就必然会引发某一种具体情绪。

  Roseman(1996)尝试绘制了6种不同评价维度所引起的17种不同情绪的决策树,然而 Oatley and Duncan(1994)却认为,类似的决策树忽视了其他因素(如生理因素)的影响,故而不能准确地解释和预测情绪的产生。

  另外,不同情绪的评价模式可能因相似而存在交叉变量(如紧张和焦虑),这进一步增加了解释的难度。

  并且,个体情绪的发展会随其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如个体在儿童期更多地体验到基本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则可能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评价模式特异的情绪。

  理论研究表明, Lazarus(1991)作为情绪认知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建立的认知评价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独特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其他情绪认知理论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尽管继承了 Arnold(1960)的评价一兴奋理论, Lazarus(1966)的认知评价理论却很少涉及情绪的生理因素。

  并且,后续学者十分重视认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具体互动,从中引出了评价、应激和应付三个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此外,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包容在认知之中的,人们不断地通过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和反应,以获得个体自身良好的状态。

  Schachter and Singer(1962)的认知激活理论与认知评价理论,均强调情绪理论中认知的地位,但是前者并没有说明情绪唤醒和认知是如何整合的,而后者则明确地表明情绪唤醒是通过对情境的再评价并在所产生的活动中得到的,包括应付策略变式活动和身体反应的反馈结果。

  与 Lindsey and Norman(1977)的信息加工学说既看重大脑信息加工又强调生理激活不同, 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更看重环境,尤其是文化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评价与情绪理论[2]

  对情绪的理解。首先,拉扎鲁斯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Response Syndrome),不能将情绪单纯地归结为生理激活这个单一变量。情绪应该包括生理、认知和行为的成分,每种情绪都有它自身所独有的反应模式。其次,他认为,情绪也不是一种动机或驱力。如果把情绪看作是动机,将只会引导人们从动机去推测行为的适应或不适应性的情绪模式,而不去注意情绪反应的独特性质。拉扎鲁斯认为个体对自身的遭遇或生活本身的评价是情绪体验的基础,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情绪的定义。拉扎鲁斯认为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他指出:情緒的发展不但来自环境信息,而且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因此,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拉扎鲁斯也考虑到了生物学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情绪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化可以通过如下四条途径影响情绪:第一,通过人们知觉情绪刺激的方式;第二,通过直接改变情绪表达;第三,通过决定社会关系和判断;第四,通过高度仪式化的行为(如悲痛)。同时,拉扎鲁斯也强调,人们在对情绪进行解释时,完全可以从个体认知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不必去强调情绪是受了生物因素的影响还是文化因素的影响。按照情绪的定义,拉扎鲁斯(1993)列出了15种具体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这一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评价在应对和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因此,在情绪研究领域,拉扎鲁斯的理论也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和支持,他的理论也被认为是情绪产生的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即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个体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这种评价有三个层次,即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个体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这种评价是人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人处于清醒状态,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是一种控制判断,主要涉及个体能否控制刺激事件及其控制的程度。当个体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这种控制判断的过程中,经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个体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其认知的结果并非完全反映客观现实,人们产生的认知结论常常与自己的认知特征相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主动注意与知觉选择密切相关,而个体既往建构的认知模式、当时的情绪状态、对变化的期望、主观主导寻求信息的方面或对不完整信息猜测的填补、受主观影响的记忆选择和重组等均影响个体对客观事件的客观评价。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宗教信仰、健康状态和既往经历均会影响对应激源的评价。社会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而生活事件本身的属性与认知评价关系密切。

  在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中,一些学者认为持悲观归因模式者对消极事件作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降低了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了对环境变化评价为应激源的可能性。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并非一成不变,某一事件可能被某人认为是应激性的,而对别人并非如此;同一个体可能在某时认为某事件是应激性的,而在另一时候却不这样认为。

  由于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认知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已越来越被肯定。近年来已有许多心理病因学的研究工作证明,个体的认知特征与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至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在应激过程中,影响个体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评价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心理防御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其运作过程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此时个体的认知评价受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人保持健康,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影响人际关系或损害个体的健康。

上一章 CategoryR2:人际关系学说 psychology最新章节 下一章 CategoryR4:认知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