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明以为书如其名,就是一本关于挪威这个国家的介绍书籍,但后面它才发现那是他的愚昧认知。
黄楼明看着书里面主人公的生活,不要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了,他身边的绝大部分人也都没有经历过。
特别是书里面提及的宿舍楼和大学,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遥远的遐想和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
他之前从历史书上看到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看来,可以从水里面可见一斑了,至少他们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在1988年他无法想象的一种高度。
他几乎没有从现实生活里面听到任何人提起与之相关的大学生活,唯一一次听到还是从海外归来的华侨说的,他说每个人有机会一定要去上大学,这样的人生才是不留遗憾的。
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人和他提起过大学的概念,包括大学的学习,环境,人物等等概念是如何的,就连老师都很少向他们普及。
同样渡边,直子和小林绿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也让他非常不解。
他们有时忽远忽近,有时又像形同陌路的人一样,彼此知道对方存在,但又想不起来任何去找对方的理由。
书中还提到了直子有抑郁症之类的精神问题,也让黄楼明感到十分疑惑,人为什么好端端地,在大好青春之际,会得抑郁的。
其实一开始他并不知道抑郁症,只是在一本书手上看到了有关概念,他很喜欢从书里面所描述的世界代入到现实中去,因为这样让他觉得书里的世界和他的现实世界有相通之处。
但他发现抑郁症这个概念对他来说也同样遥远,书上对于抑郁症的描述是这样的。
心情低落和现实过得不开心,情绪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更有自杀倾向和行为。患者患有躯体化症状。胸闷,气短。
每天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动。有明显的焦虑感。更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等精神分裂症状。
抑郁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数年,大多数病例有复发的倾向。
黄楼明观察过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无忧无虑,似乎也没有什么烦恼,云淡风轻地过着平凡的每一天。
包括自己也是,虽然有时候的确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感到心烦意燥,但更多时候洗了个热水澡,再打打篮球,出去买一趟东西回来,就痊愈了。
所以很多时候,他并不能理解书中所说都这样与世界边缘化,活下去是一种希望,但活着又让人感觉到痛苦的世界。
他觉得这样的世界太压抑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灵魂已经被扼杀了,那么这副躯体很大程度上也会从自己的意识里面被抽离,从而不属于自己。
这种状态就像有时候大人们酗酒以后发起了酒疯,经常见到什么都容易发脾气,把很多东西都摔碎了,把生活的不如意全都以暴力的方式发泄出来。
书上说抑郁症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死亡,还是无法抑制性的死亡,那些发酒疯的人可能也想过死亡,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有妻儿子女,所以才不能那么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黄楼明再翻回封面一看,上面明明写着这是一本恋爱小说。
可是展现出来的内容却丝毫让人感到不是一本纯粹的讲恋爱,甚至还带有一丝丝的恐怖气氛。
比如直子从和渡边从认识到暧昧,最终发展成了一种畸形的情感关系,到了最后死亡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说出再见。
故事里的山水和医院,仿佛就是阻隔了他们在彼此生命中相遇层层阻隔,密不透风的大山和森林。
故事的结局:
(渡边彻)我打电话给绿子,说无论如何都要跟她谈一谈。我说我有很多话要说,必须对她说。在这个世界上,除她以外别无所求。我想见她,一切的一切从头开始来过。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仿佛全世界的细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无声。那段时间,我闭起眼睛,额头一直压在玻璃窗上,终于绿子开口了。
她用平静的声音说:“现在你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继续握住听筒台起脸来,看看电话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猜不看。
到底这里是那里?映入我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流,行色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去。而我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绿子的名字。”
这种三角关系更是让黄楼明觉得眼花缭乱,但他又仔细一想,这种关系似乎就是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觉得这些小说家语言艺术上的魅力,但又觉得他们的文字似乎就是自己的缩影,这点使他觉得尤为可怕。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反复观看这本《挪威的森林》,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