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直接影响了王家的态度,使得苏轼与王弗的婚姻过了半年才得以应允而苏洵因为八娘的事在先,不忍再阻拦儿子的自由恋爱。
半年间,是王弗耐心地陪着苏轼慢慢走出丧姐的伤痛,也是苏轼的坚定不移。最终打动了王方。
大婚那年,苏轼十八岁,王弗十六岁。
那天,苏轼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地奔向新房,坐在新娘子身旁,心怦怦跳了许久,
这才小心翼翼地瞧向自己的爱人——
长夜外星河鹊桥,新房内红烛融融,他静静地望人一双羞涩的眼眸,便胜过人
间无数。
每每回忆起那时,苏轼的嘴角便忍不住微微上扬,想起洞房时玩起的灭烛游戏:传说左烛先灭,预兆着以后新郎先亡;右烛先灭,便是新娘先亡。
那时,眼看他手中的红烛即将熄灭,王弗连忙一口气先吹灭了自己手中的右烛,嗔怨着:“怎么能让你先走呢?只有一个人留在世上多孤单,我也要跟你走,咱们同生共死!”
民间游戏而已,这傻姑娘居然当真,苏轼忍不住笑出声。他笑着再抬眼,却分明看清妻子眼中那绵绵无尽的温柔。
当初洞房中的游戏,是否早已一语成谶?如果当年自己抢先让左烛先熄,是否便不至于让余生几十载都生死两茫茫?
苏轼不知道。
纵然多年后他早已两鬓斑白,可每当仰头望月时,他便会想起王弗当时望着自己的明亮的眼睛。
继而他会想起新婚时自己所写的词: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当年明月正皎皎。
欢乐的青年时光匆匆过去,离开书院后,苏轼每日仍刻苦读书,他曾要王弗陪他一起读,可妻子却羞得满脸通红:“我,我学识浅薄……”
后来,苏轼读书时有不慎忽略的地方,王弗忍不住出声提醒。
再后来,苏轼拿着其他书与王弗聊起,王弗全都能对答如流,却自谦只是“稍
微了解”。
苏轼笑个不停:“夫人真是爱说笑,莫非当年那'唤鱼池’是小丫鬟写的?”
说得王弗脸颊绯红。
从此,他挑灯夜读,身侧必有王弗相伴。在爱人的鼓励下,苏轼终于有了赶考
的底气,决定和苏辙同去赶考,一展宏图。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兄弟俩一路顺着江水向东,前往京城。
这天地之大,不仅仅只有一隅小院而已。
追忆当年,大宋的少年们曾无忧无虑地肩并着肩躺在草地上,远望碧空,曾谈
起那些路过的雁,它们究竟要飞往何处?
当成年后的苏轼再次仰望碧空,答案终于在他心中渐渐明了。
原来,那些大雁自南方来,要遥遥一路朝北归,它们呼唤着志同道合的伙伴,舒展翅尖,划过流云,尽情俯瞰下方这大宋版图、汴京盛景。
那绕堤烟柳与望不尽的画桥,那粉粉白白晕染了十里的荷花,还有那参差的台榭阁楼与十万人家……向北,再向北,那里的狼烟曾遮天蔽日,那里的红土曾流淌血河,辽人的兵戈曾与宋军交织碰撞,数年不休。
人京后有什么样的峥嵘岁月正等着自己?
正值弱冠的青年还想象不到。
但他知道,自己作为苏子瞻的跌宕人生,正随着远方城门那渐渐清晰的轮廓,
徐徐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