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我本来是想做汉征西将军的。”
“只是……天命在我,我也只好做 周 文 王 了。”
——
荀彧起身吹灭了那摇摇欲坠的烛光。
利刃出鞘,寒光斩断了幽幽的熏香烟气。
“文若!”
——
“这么多年,幸亏有孔明。”
“主公大业未成一半,便已想着论功行赏了吗?”
“你啊……孔明休要取笑我。”
——
玄德骑马于平野之上,孔明紧随其后。
他们向北远眺,遥望同一个心之所向。
————
我有一个关于玄德和孔明的脑洞,以后构思完整了一定要写出来。
我觉得,他们说是君臣,更像战友。他们平常会在一起交流想法,无所顾忌,从当世情势谈到桓帝灵帝,从痛骂曹操到开喷庸主。这两人还都是当世英杰,盼望一展宏图,心怀抱负,肯定聊得投机。我认为现代网文有一点偏颇,1,这两人之间私底下不会拘礼的。2,孔明和玄德不是恋爱脑,谢谢。玄德大业是为天下黎民,不是为孔明一人。孔明北伐是为延续季汉,兴复王业,统一中国,继承故人遗志,不仅仅是为了玄德一人。3,他们两个是独立的个体。4,玄德敬孔明,不意味着疏远。敬,是因为孔明其人太过优秀。天下人之心或许都不可示人,唯他之心日月可鉴。更加之,孔明才华横溢王佐之才,无人能与并肩。虽说孔明比玄德年轻二十岁,我估摸着没准玄德哥还真是把他当师长对待来着。
差不多了。为啥现在大家都磕玄亮啊,先不说他俩打死也不可能有暧昧关系(亮和备都是有妻室的人好吗!)(汉哀帝:nsdd),亮一个一米八五出将入相的山东狠人咋成受的😭
————
关于亮和备穿越现代的脑洞。
亮放现代,如果是学生,那估计要变成搞懂现代社会和科学体系+掌握现代文字和语言习惯+深入研究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的狠人。这不是随手竞赛国奖。估计孔明要变成震惊国内的天才少年()孔明如果从政也是一把好手,而且我估计他应该对共产非常感兴趣,毕竟是一个心怀天下人民温饱的人,说过“一夫有死皆亮之罪”的人。
其实孔明放在现在做学生,成绩只会好不会差。不仅仅是由于他强大的学习能力。说实在,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对于孔明来说真是太简单了。这可比不得北伐,事必躬亲夙夜忧叹地筹划、准备,想要达成兴复汉室还得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司马懿的龟缩战术,后方粮草不济,蜀中后继无人,后主暗弱,自己的身体难以持久。现在只要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多半差不到哪去,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
怎么会有如此容易的事。北伐五次病逝五丈原的汉丞相如此道。
————
我有一点一直不敢确定,一直在思考。
玄德究竟是为了黎民而起兵,还是为了振兴汉室?
其实两者没什么大区别,因为玄德执政不会亏待百姓就对了,但我就是觉得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一点差别的。
若是为天下百姓,则玄德可以为百姓而舍汉室(比如起来推翻腐败东汉朝政),但如果是为了个人霸业,则百姓的温饱终究是靠后的。
而恰好玄德他姓刘啊,恰好他是个同时具备野心和仁德的汉室后裔啊,这两者在玄德这里便没有区别,没有先后。
但我私以为,在玄德携民渡江的时候,答案已经有了。他不会为了自己的事业甚至性命牺牲百姓,他顶着曹操的虎豹骑也要带着百姓一起走。命都有可能丢在这场追击战里,更别提什么将来的事业,那个时候刘备又预料不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坐拥荆益的一国之君。随便换哪个诸侯都会毫不犹豫自己逃命,可以减少己方兵力的折损,但刘备就是不会这样——
他有足够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出众的胸怀,所以他会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不需要妇孺老幼的血为他染红龙袍,亦不需要黎民百姓的尸骸断骨为他铺路。
他的路,孔明的路,都是一条一往无前的光明大道。
————
有一点令人崩溃。我之前每次看到马谡丢街亭都恨不得穿越时空把他砍了,诸葛亮后来下令斩马谡我也觉得很解气,就是感觉遗憾,太遗憾了。后来我知道了马季常,知道了那一声声“尊兄”,知道了夷陵战场死去的白眉,知道了南中的攻心计,知道了在马谡死后为他流泪的孔明,我终于明白了一点点丞相斩马谡的心情。他不想斩,真不想,这人是自己最喜欢的谋士,是故友的弟弟。但是为了严明军法,为了大义,他必须斩。
b站up有一句话,没人比他更难过,先帝临终的遗言为什么没重视,如此关键的时刻为什么不够严谨,自己最心爱的谋士是我害了他还是他害了我。
【是我害了他,还是他害了我。】
——
孔明做出斩马谡的决定真的很不容易的。
浅浅分析一下我认为的丞相的复杂心情:
1,丞相真心喜欢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现在要斩了自然是很惋惜的。同时大概会有点对他擅自行动不听军令误了大局的气愤。2,对没听刘备的临终劝告的后悔(但是我是坚决不赞成孔明识人能力不如先主的,先主也有很多看错的例子,只是无论怎样都有丞相给他兜底罢了。但是没人给丞相兜底啊。)3,我觉得可能还有一点对季常的愧疚。如果自己发现幼常立功心切不堪大用是不是就能救下马谡,不让他胡来。季常为国捐躯,到头来做朋友的自己连他弟弟都救不了。
再加上蜀中人才少,有断层的危险。马谡虽然不听军令刚愎自用,但是毕竟才华是能与他哥哥并称的。
于公于私,斩马谡这个决定真的太难了。但是不斩不足以服众,不斩他如何给死于北伐的战士一个交代,不斩他今后军令状岂不成了笑话,法律底线的效力将彻底沦为一纸空谈。所以尽管丞相难过,他最后斩了。
他是真的不愧“我心如秤”这四个字。
————
有个事儿吧。
我觉着,丞相如果在先帝时就见证了季汉的统一,还于旧都,可能会看朝廷内是否稳定,是否有足够人才,才德怎样,要不要什么时候给点机会历练,如此云云。所以可能会一直忙碌到国家稳定,继任者都找好,然后继续带着年轻人建设他们复兴三次的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