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学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外文名:Strawberry),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被誉为“水果皇后”。草莓高10~40厘米;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黄色柔毛;[2]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稀几圆形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基部偏斜,边缘具缺刻状锯齿,锯齿急尖,上面深绿色,几无毛。草莓原产于南美,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
1
物种起源
野生草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其三个起源及分布中心。欧洲是野生草莓资源广泛分布及最早种植野生草莓的地区。早在14世纪,欧洲人就开始在庭院种植草莓,由于其果实较小,多以观赏为主要目的,兼作食用。16世纪,欧洲的野生草莓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出现关于草莓分类、形态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文献记载。由于当时还没有通过杂交选育大果草莓新品种的意识,到17世纪末,主要种植的还是森林草莓(F.vesca)和麝香草莓(F.moschata)。
现代大果型栽培草莓(八倍体的凤梨草莓,F.ananassa)起源于法国,源自两个八倍体野生草莓弗州草莓(F.virginiana)和智利草莓(F.chiloensis)的杂交后代。弗州草莓于17世纪初自北美引入欧洲,而智利草莓则由法国人于1714年自智利引入法国。智利草莓果大,但当时最初引入的智利草莓全为雌株,不能正常结果,且果实味道不佳。1750年前后,法国人从二者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了大果凤梨草莓(F.ananassa),即现代栽培种,遗传了智利草莓的大果性状,以及弗州草莓的抗寒性强、香味浓郁等优良性状,很快便引种到英国、荷兰等地栽培,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现代大果型栽培草莓于20世纪初自国外引入。中国最早的现代草莓引种时间为1915年,是俄罗斯侨民自莫斯科引入黑龙江亮子坡种植的“维多利亚”品种。同时,在上海、河北、青岛等地也由传教士陆续引入一些现代栽培品种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草莓仅在大城市市郊零星栽培,未形成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草莓栽培陆续发展起来,并选育或培育出一些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草莓生产快速发展,栽培形式出现多样化,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自浙江,西至新疆、西藏均有草莓商业化生产。中国的草莓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产业也成为中国许多地区农村经济中典型的致富项目。但草莓存在连作障碍,实行草莓与其他果树间作、与蔬菜轮作等方式可以解决连作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