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的结发妻子,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傅恒的姐姐。雍正五年(1727年),嫁与雍正产笆四子队压为施短要雍正十二年1725年),八月己丑,雍正帝驾崩,弘历继位为帝。诏立为皇后,雍正帝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行册立礼。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乾隆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为其亲定谥号“孝贤”,作《述悲赋》悼之。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于胜水峪裕陵地宫。富察氏与乾隆帝少年成婚,她姿容窈窕,性格恭俭,使得乾隆帝对她“每加敬服,钟爱异常”。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姓名
沙济富察氏
出生日期
1712年 3月28日
逝世日期
1748年4月8日
享年
37岁
家世
乾隆帝的结发妻子,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傅恒的姐姐
丈夫
乾隆帝
儿子
端慧皇太子永琏、悼敏皇子永琮
谥号
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沙济富察氏原隶满洲正蓝旗,太宗时改隶满洲镶黄旗。旺吉努率族众归附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战功卓著。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父李荣保为米思翰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历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谨老成,领袖班联,名望夙重,举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被雍正帝称为“圣眷最渥之人”。时人记载:“明(明珠)、索(索额图)既败后,公(马齐)同其弟太尉公武(马武),权重一时,时谚云“二马吃尽天下草”。富察氏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初识乾隆
富察氏后人玄海的回忆录有如此描述:忽一日,雍亲王(雍正)突然来访。李荣保和夫人,小女回避不及,紧施礼请安。雍亲王环视书房,只见格为整洁俭朴,满桌皆是抄经文。信手拿起一张看罢,脱口称赞此字写的精楷,笔力刚劲。他说:“此笔锋大有欧阳洵之骨,柳公权之风。是出自谁笔?”李荣保指着帝格格说:“是拙女习字。”雍亲王再看站在夫人旁边之女,雍容华贵,一身威仪。雍亲王点着头问:“格格,今年几歹,从师何人?”维亲王回过头问李荣保,“福敏,是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吗?”李荣保答:“是。现散取在家,他又是我族兄,故此请教本族子侄授业。”雍亲王笑容满面的又问格格,读什么书,格格对答如流,声如学簧,谈吐大方。雍亲王大喜,便向李荣说让格格当面写来。李荣保说:“您雍亲王乃书法大家,连皇上都赞亲王之楷笔,此童雅幼笔怎敢在亲王献丑。”雍亲王说:“你乃富察家贤人,怎么也俗套起来了。”只见格格略加思索,提笔敬录圣祖康熙一首五言绝句,《古北口》: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雍亲王站在旁边见格格挥笔娴熟,字字流畅,结构严整,连声说好。于是问格格可能解圣祖诗意。格格说:“师傅已讲过,自己才知道‘在德不在险’一句,是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长城中险固,没有德政,没有明政,雨好天险也是挡不住我满族巴图鲁。只有事理洞明,修仁、修德、修明,才能治理天下。”雍亲王点头夸赞格格的聪明。雍亲王回府后,嫡福晋乌拉那拉氏过来与他说话。这时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也过来请安。雍亲王便把刚才李荣保之女,敬录圣祖康熙的字幅拿出来让三位阿哥看,对他们说:“此字乃是一位九岁的格格所写,你们如不用心上进,可连女童都不如了。”然后又问了问学习之事,让他们退下。
鹈蝶情深
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赐长春仙馆作为他们夫妇在圆明园的居处。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恩爱逾常。乾隆在《新正重华宫》诗中“初咏关雎吉所迁”句后自注曰:“雍正五年,娶孝贤皇后,始自毓庆宫东所迁居于此西二所。”和富察氏在一起后,初次感受到了诗经里《关雎》中男女之情的美好。
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备受乾隆宠爱。作为二人一起生活长达九年的新婚居所,重华宫是乾隆“旧剑不能忘”的地方,故登基后,每岁元旦无不来此少坐。乾隆还在富察氏的嫁妆柜里,贮藏着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日用旧物,以及康熙、雍正和乾隆母亲所赐物
品。“宪书登寿八旬七,青邸成婚七十年”,当乾隆87岁时,仍能想起70年前青邸成婚时的美好时光。
宝亲王弘历登基后,赐皇后富察氏居长春宫。乾隆在怀念富察氏的《效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便写道:“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o即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
乾隆诗由多次由衷赞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风姿绰约。但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乾隆诗歌中对她有“绝伦轶巾帼”的褒扬,“绝伦”表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者。在乾隆帝心中,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诗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亲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一日不见如三月”、“深情赢得梦魂牵”、“忆昔室家赋琴瑟”等不一而足。
乾隆对于富察皇后家人的赐封更是超出常制,傅恒与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时人载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宠,亦复空前旷后,冠绝百僚。”富察氏一族也是清代外戚恩泽最为优渥的家族,事见《清宫词》所载:“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
母仪天下
乾隆曾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同时他把他治国的功劳也分给皇后一份:“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而生性节俭。有次秋季去关外,乾隆对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当今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
乾隆九年,蚕坛建成,富察氏带领妃嫔命妇大行亲蚕之礼,祭祀先蚕螺祖,并当众演习养蚕织丝之术。后来蚕丝多了,富察氏不忍心遗弃,下令把它染上色彩,织成御衣,亲自进献给皇帝。乾隆见到这些丝织御衣,竞感到格外亲切,除对皇后大加褒扬外,还下令大小臣工崇俭去奢,并在祭祀登朝时多次穿用。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阿桂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疮,愈后体弱,医生嘱咐须静养百日。孝贤皇后于是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见皇帝气色如初,身体复原才搬回自己的寝宫。
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踢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陽繫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孝贤皇后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相处也极为融洽。《清宫词》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
(大意是孝贤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欢心,乾隆称她的美德为古今的贤德皇后,所以对待皇后的家族无比宠爱,皇帝对她的垂爱关注在古代是罕见的。)
罕世殊荣
丧仪规格
按照乾隆帝的设想,通过提高丧仪规格,亲自为皇后戴孝服期表达对皇后的感情。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圣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此后圣祖康熙诸后——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地开木胡《公曲》而21生8《大明会曲》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富察氏殡于长春宫,乾隆服缟12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乾隆亲临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东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乾隆无不亲临致祭,他对皇后的情爱由此而知。
亲定谥号
乾隆十三年五月,乾隆帝发出了一道赐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的谕旨,对皇后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说明了赐谥孝贤的原因:谕礼部: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忱。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提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在一般情况下,赐皇后谥号,先由皇帝发出谕旨,然后由礼臣们拟出几个字上奏,由皇帝挑选钦定。而孝贤皇后的谥号,乾隆根本不理会内阁,直接由皇帝赐给,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这在清代,实无先例,表现了乾隆帝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厚意并指出这是因为“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自己如此做“非私恩爱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