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陈继儒所著的《小窗幽记》中有关于自身修养的语句,譬如: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关于自身的静躁
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道:静躁不同,取舍万殊。
静与躁,既有关于内心的深层次的,也有外在的静躁
内心,往往因为外界的因素而心绪浮动
外表,也会因外界因素而有所反映,但也有多数人会保持平静,维持外表的静而内心依旧在变化
少数人能够做到安静表里如一
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便有其嘱咐儿子的话语: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世界是包容的,静躁都能够存在
世人大多爱静
爱那从容淡雅的姿态,爱那君子如梅兰竹菊,爱女子如芙蓉清丽
尘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必要的
任他外界的喧嚣,而我内心保持平静如水
任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而我内心平淡
这是静,心静
若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心不一定是静的而可能是躁,那外表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控制不住的表现出来紧张的情绪而躁,少部分人控制住外在而无法控制住内心的躁(就是对于一些社恐朋友们来说,有的人看着很淡定,实际已经去了)
静与躁是无法完全界定
如果情绪稳定地压抑自己而达到静的程度,那么这个人的内心就会积压着一定程度的躁,而这个躁更加准确的就是负面的情绪的积累
躁也不一定就是负面情绪的影响
躁在我看来就是已经认为是影响内心的一些因素
就算是开心,在短暂的高兴之后,我或许会感受到长久的孤寂,心在短暂的高兴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躁了,而在长久孤寂中又变得静起来了
不同人对于静与躁的界定是不同的,或许我的标准并不一定符合其他的朋友们对于静躁的标准
无论如何,不必被世俗所约束,迎合世俗的审美而成为一个“套中人”
静的好处千好万好,而对于无法静下来的人来说无意于酷刑
对我来说,适当放纵自己的内心,随心所欲也能达到内心的静
安静的人或许也会羡慕那些能够精力充沛的躁动的人们(通俗来讲就是略有些社恐的i人会羡慕社牛的e人。但是是i与e人并非完全被界定;i人在某些时候能够变为e人,而e人在某些时候又能够转换为i人)
所以说,我们无法完全的去界定一个人,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就像静与躁会相互的转换,光与暗互相交织,缺一不可
静与躁并非只能够选择其中一个
作为一个复杂的人,体会复杂的情绪,复杂的人生
静躁不同,取舍万殊
而在明知这些道理的时候,大家也依旧会被世俗所影响,真正做到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不在乎是否有烟花与掌声的人少之又少
希望大家能够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