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男频同人小说 > 西游证道录
本书标签: 男频同人 

第三回 燃灯显化慈悲相 玉帝化悟妙相祖

西游证道录

自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分,上古人族生于斯,长于斯。彼辈不恃天地之赐予,而凭己力以营生。神农氏出,尝百草以辨药性,教民稼穑,民始有养。燧人氏钻木取火,化腥臊为熟食,民得安处。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虫蛇之害,民有居矣。缁衣氏教民制衣,以御寒暑,民之体渐安。

继而三皇五帝兴,继天立极,定人伦,明礼仪,教化大行。民知尊卑长幼之序,晓仁义礼智信之道。社会渐趋和谐,文化日益昌盛。

时光荏苒,春秋之世至矣。诸侯并起,百家争鸣,思想璀璨,为后世之基。然人族自强不息之精神,始终未改,绵延至今。

春秋之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之地,有贤人老子,其学究天人,道行高深。一日,老子欲西行远游,行至函谷关前,但见关隘巍峨,气势非凡。守关者,乃尹喜也,此人好道术,善观天象,预知有高人将至。

老子至关下,尹喜见状,心生敬仰,遂上前行礼,言道:“闻先生乃当世之高人,道行深不可测,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愿先生稍留片刻,共论大道。”

老子微笑颔首,知尹喜好道,便应允其请。二人于关前席地而坐,老子侃侃而谈,论及天地之道、阴阳之变、万物之生灭,言辞精妙,深邃莫测。尹喜闻之,如痴如醉,更觉老子之道乃天地间之至理。

言毕,尹喜心生敬意,恳请老子著书立说,以传后世。老子略作沉吟,言道:“吾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今既遇知音,愿留五千言于世。”

于是,老子于函谷关前,援笔而书,成《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既成《道德经》五千言,心有所悟,遂负书西行,欲寻更高之境界。一日,行至一清幽之地,忽见前方金光闪烁,瑞气缭绕。老子心知有异,乃加快脚步,趋前观之。

及至近处,但见一古佛端坐于莲台之上,眉宇间透出无尽慈悲与智慧。老子定睛一看,正是燃灯古佛。心中不禁大喜,连忙上前礼拜,言道:“弟子老子,偶遇古佛,实乃三生有幸。愿闻古佛教诲,以解心中之惑。”

燃灯古佛微微一笑,道:“善哉,善哉。汝所著《道德经》,博大精深,已得天地之真谛。然修行之路,无止境也。吾观汝心有大志,特来点化于你。”

老子闻言,心中更加恭敬,静心聆听。燃灯古佛继续说道:“修行者,当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导。汝之道,虽已明理,但尚需修行以证果。吾今赐汝一法,名曰‘无为而治’,此法乃天地自然之道,汝当深悟之。”

老子听后,若有所悟,连忙叩谢古佛。燃灯古佛又道:“吾知汝心有大愿,欲度化众生。然众生业力深重,非一朝一夕可成。汝当以《道德经》为基,结合此法,广开方便之门,启发众生之智慧。”

老子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再拜而谢。即行弟子之礼,拜伏于地,言曰:“弟子虽有所悟,然修行路上,尚多迷惘。愿拜古佛为师,受教诲于门下,共证菩提。”

燃灯古佛闻言,微微一笑,目光如炬,洞察老子心田。乃曰:“善哉,善哉。老子之名,吾亦久闻。汝之道行,已非等闲。然修行之路,无止境也。汝既有此心,吾愿收汝为徒,共参大道。”

于是,燃灯古佛轻展法袖,祥云缭绕,金光万道。老子紧随其后,踏云而行,穿越九霄,直抵那上三十三天。但见天界之中,琼楼玉宇,仙乐飘飘,一派祥和景象。

老子环顾四周,心中感慨万千。燃灯古佛见状,谓老子曰:“此世界者,乃盘古浮黎元始天王之所开辟,其下有无穷界域,广袤无垠。汝则源自一小千世界之附属,细微之中,却藏有天地之大,其内世界,亦复无边无际。汝应潜行修行,望可成道。”

燃灯佛祖慈悲为怀,知老子道行深远,特赠《金刚三昧经》与《楞严经》二部,以助其修行。老子接经在手,感激涕零,遂携之至三十三天道场,潜心研读。读罢,老子心生欢喜,不禁潸然泪下,叹曰:“吾之《道德经》,与二经相较,犹萤火之光,难比日月之辉。昔日所撰,皆乃愚见,今得此二经,方知大道无穷,吾道不孤。”

于三十三天之巅,燃灯古佛慈悲为怀,特设金刚伏魔殿,以彰佛法之威,伏世间诸魔。此殿巍峨壮丽,金光闪闪,宛若天界之明珠。古佛于其中讲经说法,声音洪亮,穿透云霄,众仙佛闻之,皆心驰神往,争相聆听。

殿内法座庄严,燃灯古佛静坐其上,面容慈悲,双目微闭,仿佛已入无我之境。其口若悬河,讲述佛法真谛,字字珠玑,句句入心。众仙佛或立或坐,皆屏息凝神,唯恐错过一字一句。

老子亦时常至此,化身为童子,侍立于古佛之侧,静心听讲。他虽已得道,然仍虚心向学,以求佛法之更高境界。每闻古佛讲经,老子皆心生欢喜,感悟良多,其修行之路亦因此更加坚实。

金刚伏魔殿不仅为古佛讲经之所,亦能传播智慧,解答众仙佛修行之难。殿内设有问答之台,众仙佛若有疑惑,皆可上前请教。古佛则一一解答,无有遗漏,使众仙佛皆能豁然开朗,明心见性。

此外,金刚伏魔殿还兼具镇压无量清气之重任。殿内设有法阵,能吸纳天地之清气,使之不得为祸人间。而古佛则以无上佛法,将其镇压于殿内,使世间得以安宁。

至于寝息之室,则设于殿后,清幽雅致,古佛于讲经之余,便在此处休憩养神。而老子亦时常陪伴左右,侍奉汤药,以尽弟子之礼。

如此金刚伏魔殿,实为天界之圣地,佛法之殿堂。老子得以时常聆听古佛讲经,实乃三生有幸。

老子于燃灯座前,凝神静听,悟道日深,竟至太清之境。一气化三清,妙演天罡三十六变,执杖行游,炼金锻铁,造芭蕉以济世,道门理学由是而兴,世人尊为道祖。然老子心谦,自知与燃灯佛祖之智慧广见相较,犹若沧海一粟,不及其无限分之一缕。

燃灯佛祖一念之间,已通彻老子之学说,更作地煞七十二变,神妙莫测。老子闻之,心生惭愧,常谓众曰:“吾与佛祖相较,犹如萤火之光比于皓月之辉,众生错爱,将吾与佛祖并论,实乃吾之大幸,亦吾之大惭。吾愿永作一小童,侍奉于佛祖座前,以学无尽之法。”其言恳切,闻者无不动容。

夫七十二变,与三十六变相较,犹天壤之别也。天罡之变,虽具神通奇妙,然变化有穷,终有定数。反观地煞七十二变,变化无穷,形神兼备,所化之物,与本体无二分别,法术法力,皆能复制,且运用之妙,更胜本尊一筹。

天罡三十六变,虽能避三灾九难,与天同寿,日月同辉,然三界之劫,终难逃脱。而地雏七十二变,一旦修成,则金刚不化,不生不灭,无垢无灾,诸邪难犯。更兼此术贯通佛法无穷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老子尊者,亦曾向燃灯佛祖求教七十二变,以补天罡三十六变之不足。其中蕴含之无穷智慧,非浅学所能窥其奥。老子虚心讨教,受益无穷,终是无法得此术之真谛。

故世人皆欲习七十二变,以求神通广大,智慧无边。唯邪魔歪道,方妄言七十二变不及三十六变,此等谬论,不足信也。

昔时,燃灯佛祖慈悲为怀,复降下界,以点化众生。彼时,有元始与灵宝二童子,乃先天一抹清气所化,因缘际会,于下界投胎为人。

佛祖慧眼识珠,知其根器不凡,遂亲临凡尘,寻此二子。见元始童子,端坐青石之上,目若朗星,神光内敛;灵宝童子则嬉戏于溪边,灵动活泼,心无挂碍。

佛祖微笑上前,以无上佛法,点化二人。言曰:“尔等本为先天清气,因缘和合,得此人身。当勤修苦练,悟道证果,以不负此身。”

元始、灵宝二童子,忽见燃灯佛祖驾临,心中欣喜若狂,疾步上前,跪拜于地。二子齐声言道:“我等二人,本为佛祖金刚伏魔殿下所镇压之一缕清气,岁月流转间,竟生出了灵智。平日里,我等常化作香风,轻轻钻入佛祖之袈裟衣袖,窃听佛法,感受慈悲。然有一日,不慎于佛祖讲经之时,误入仙佛袖中,戏弄了庄严法会,实乃无心之失,因此被降下凡,谢佛祖宽宥。我二人今后将陪侍佛祖坐下,仅聆佛祖慈悲之言。”言罢,二子低头垂首。

元始与灵宝二童子,心怀虔诚,甘愿降尊纡贵,侍立于燃灯佛祖之侧。佛祖慈悲为怀,以无上智慧,广开法门,常传妙言于二子。元始与灵宝,闻法欢喜,如饮甘露,心开意解,智慧日增。

佛祖见二人诚心向道,遂传天罡三十六变与地煞七十二变之无上神通,使二人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又授以金刚三昧经、楞严经等佛门经典,令其深明佛理,悟透世间万法。更兼传授道门理学之精髓,使二人道佛双修,智慧圆满。

元始与灵宝,得佛祖真传,日夜勤修不辍,终于道行精进,神通无边。

又一日,老子降世,启迪儒家之祖孔子。那孔子寝于榻,垂颜而息,忽梦老子乘青牛自天降,轻执芭蕉扇而挥之。瞬息之间,体轻神爽,竟于白昼举霞飞升。弟子见状,皆跪拜神圣,叹未曾有。六国诸君闻之,惊奇不已,皆以礼待孔子之徒,任其才而用之。此事传颂千古,未尝稍忘。

孔子见老子,心潮澎湃,欲拜其为师。老子笑曰:“吾虽道家之祖,然于三十三天金刚伏魔殿上,燃灯佛祖之智慧,犹若沧海一粟,吾甘愿为一小童,侍奉佛祖之侧,日夜聆听妙音,以增智慧。”

孔子闻老子之言,心向往之,亟请携赴燃灯佛祖处听讲。至则伏魔殿前,金碧辉煌,梵音缭绕,如天籁之音,遍满虚空。诸仙诵经之声,此起彼伏,金刚三昧、楞严、法华、般若、天人、大光明、观照、华严、往生等经,皆显佛法之奥妙,智慧如海,深不可测。道儒法墨阴阳百家之学,比之佛门智慧,犹恒河沙数之微。

空中天女散花,先天鸿蒙紫气弥漫,三十六功德金莲自生,承载无量神佛仙真。五方五老、崇天十极、十二州帝君、三十六路上洞神仙、七十二路下洞真仙,乃至清华上帝、昭惠灵王、四大天王、八大伏魔金刚,诸天、帝君、天尊、千真万圣、大罗天仙、太乙散仙,皆云集于此,听讲经文,聆听妙音,以增智慧神通。

燃灯古佛,身披锦澜袈裟,带三十三颗定天佛珠,颗颗皆能化擎天支柱,撑天立地,演盘古开天辟地之理。古佛金身无量广大,智慧无量,拈花一笑,自生庄严,永恒不死不灭,至高至尊,为大法师也。其法音所至,众生成佛成圣,成神成仙,皆由此而始。

孔子睹此景,惊异无匹,遂拜倒于燃灯佛祖讲台前之蒲团,涕泗横流,曰:“吾昔自以为与老子、墨子、庄子、孟子等学识渊博矣,今睹佛祖,方知吾前之念何其愚也!古佛之智慧,涵盖诸天众生,吾等与之相较,犹恒河沙数中之一粒,乃至渺小于万万亿分之一!愿拜佛祖为师,虽为侍童,亦心满意足!”

燃灯佛祖闻孔子之言,心甚嘉之,遂欣然应允。言曰:“善哉,子之志诚,可教也。”即大开方便之门,为孔子讲经说道,法音广被,如春雨之润万物。孔子凝神倾听,如痴如醉,心开意解,智慧日增。

燃灯佛祖复与孔子论儒家之道,佛祖一念通彻,遂以其无量智慧,补儒家之经典。乃取中庸、大学、孟子、论语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融佛法玄妙于其中,补成一部儒经。此经既含四书之理,又蕴五经之义,更兼佛法之精深,智慧无穷。孔子得之,如获至宝,遂教儒门子弟,奉为儒家至高绝学,至尊教义,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佛祖复传孔子以道门之秘,授其天罡三十六变与地煞七十二变之术,变化无穷,奥妙难测。继而,佛祖携孔子至不周山巅,采得先天神树一株,其木灵异非凡,蕴含天地之精华。

佛祖遂携此神树,至于天池之畔,将木浸于池中。岁月流转,万载时光匆匆而过,神树受天池之水滋养,化为万年水沉木,质地坚硬,色泽温润,非同凡响。

佛祖以无上神通,炼此水沉木为一戒尺,其形古朴,其质非凡。此戒尺既成,便具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能入,水火亦难侵,实为世间罕见之宝物。

佛祖将此戒尺赐予孔子,言:“此尺不仅可用于教化,更可辟邪除魔,保你心志坚定,修行无阻。”孔子双手接过戒尺,感激涕零,誓将佛祖所传之道门之学发扬光大,以造福苍生。

岁月流转,又历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儒道之学于下方无量世界蔚然成风,教化广被,人心向善。而佛门智慧,犹如明灯照夜,启迪众生,使之悟道成佛,不可胜数。其间,或有众生得佛陀慈悲渡化,超凡入圣,或自行修行,悟得正果,皆因佛门之法门广大,普度无边。

自此,儒、道、佛三教并立于世,共襄盛举,然以佛门为主,其教义深邃,法门精妙,引领众生走向大乘之境。一时之间,大乘盛世开启,万法归一,众生共沐佛法之恩泽,普天之下,皆言佛道之玄妙,共庆大乘之辉煌。

一日,燃灯佛祖卧于伏魔殿后室之寢榻,室中幽静异常,绝无尘垢之染,禅意盎然,众神佛皆敬而远之,不敢擅入。忽有香风一缕,轻盈飘至,宛若稚子戏耍,轻拂佛祖鼻尖,致其微嚏一声。此嚏非比寻常,竟使佛祖自红尘大千、浮黎梦境中觉醒,梦中感悟众生智慧,此刻方觉真意。

原来此香风非尘世凡物,实为元始天尊匠心独运,炼就一道先天阳炁。此炁根源深远,源自燃灯佛祖金刚伏魔殿下,所镇压之无穷妙清祖气一缕。天尊以无上法力,采三昧真火,历经七七四十九日煅烧,复施天罡三十六变之法,精妙绝伦,将其分化为先天阳炁与先天阴炁,各秉天地至理。

殊不知,此妙清祖气,乃盘古浮黎元始天王,于混沌未分之际,吸纳虚空无量罡气,经其先天金庚之肺,千锤百炼,方得纯净。此气神奇非凡,有加速世界衍化之功,调和修行龙虎之力,更可炼制无上丹药神器。凡人若得其一缕,便能脱胎换骨,羽化飞仙,长生不老,瞬间成就。

道门神通,玄妙莫测,能将此祖气化为阴阳二炁,衍生无上智慧,实乃天地间一大奇观。今日此风拂面,实为天缘奇遇,令人叹为观止。

燃灯佛祖心念一动,已悉此香风之本源。但见佛祖轻抬右手,隔空一握,顿时虚空生变,一方浩瀚佛境应运而生。此境之内,佛刹庄严,层层叠叠,最下者广袤无垠,而上者则愈发宏阔,每层皆为下层之无限倍大,如此者有无量层数。香风初时迅捷,欲遁离最底之刹,然其上刹广袤更甚,速度虽增,犹困于无垠之境。

香风所化先天纯阳之炁,感知佛祖无上法力,心生畏惧,化作童子之音,颤抖而言:“佛祖慈悲,弟子乃元始天尊座下,由伏魔殿妙清祖气精炼而成之先天阳炁。因贪玩之心,趁天尊赴南极仙岛寿宴之机,自鼎炉中逃逸。望佛祖宽恕,莫使弟子灰飞烟灭。”

燃灯佛祖闻其言,慈悲为怀,微微一笑,言道:“汝虽顽皮,然亦有灵。既知悔过,便饶汝一命。但须谨记,修行之路,需守本分,不可再行此等越矩之事。”言罢,佛祖轻挥衣袖,那先天阳炁便化作一道金光,融入佛祖掌心之中,归于平静。

不多时,元始天尊自南极寿宴翩然而返,步入玉清殿内,忽见炉中仅余先天阴炁一缕,原本并存之二气,今独缺一真炁,天尊怒不可遏,疑云满腹,谁人胆敢窃吾至宝?

怒极之下,天尊法力涌动,取一柄晶莹玉如意于手,指尖轻触其上,宛如春风化雨,道家无上真言自其口中滔滔而出,天罡三十六变与地煞七十二变之妙法,于心中默默流转,神通广大,变化莫测。

刹那间,天尊额间金光大盛,竟生慧眼一只,洞若观火,明察秋毫。随即,天尊口诵大光明经,运转慧眼之法,其光如炬,照耀三界,上穷三十三重天阙,中揽人间繁华无限,下探九幽深处,十八层地狱亦无所遁形。三界之内,万物皆现,天尊誓要寻回那失落之真炁,严惩窃宝之贼。

顷刻之间,元始天尊已洞悉事之本末。原是那先天纯阳之炁,自行孕育灵智,竟胆大妄为,飘向金刚伏魔殿后,戏弄燃灯古佛。天尊闻之,惊愕失色,跌足长叹:“此孽畜实乃祸源,竟敢无故戏弄佛祖,天理难容!”

继而闻知古佛慈悲,非但未加毁灭,反以无上神通,创佛境以囚之。更令天尊感慨万分者,乃佛祖一念之间,洞悉万事,其智慧之深邃,神通之广大,非比寻常。天尊叹曰:“吾虽能施大法力,生慧眼以观三界,细究一事,尚需追溯过往,洞察未来。而佛祖一念之间,即明事理,其法力玄妙,智慧无量,较之吾辈卖弄神通者,实乃云泥之别也!”

翌日清晨,古佛端坐莲台,照例宣讲妙法,万籁俱寂,唯闻梵音绕梁。讲至兴处,古佛拂袖一挥,一方佛境赫然显现于虚空之中,众仙佛齐目而视,无不惊叹其内景象之奇伟,庄严非凡。

燃灯古佛含笑望向元始天尊,缓缓而言:“元始,此中佛境,实乃你所炼先天阳炁所化,今已展露于众,你可自行斟酌处置。”言罢,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深意。

元始天尊闻言,面上含笑,略带几分无奈之色,笑骂道:“老师明鉴,弟子惭愧,未料此阳炁竟自行生智,化作顽皮之物。改日我必亲赴伏魔殿,再取一缕妙清祖炁,精心炼制,以成先天阴阳二炁。至于此畜生,全凭老师发落,弟子绝无异议,亦不敢有丝毫怨言。”语毕,天尊躬身行礼,以示恭敬。

见燃灯古佛微笑,轻挰手中佛境,刹那之间,无限层叠之佛刹,轰然瓦解,其中所蕴之无量众生国土疆域,纷繁复杂,难以计数。古佛一念之间,再辟一方宇宙,名曰三千大千世界,其广袤无垠,足以容载前之无限众生国土疆域,而众生皆未觉其迁转之迹。

此等神通,无量广大,众仙佛目睹此景,无不心生敬仰,再次合掌,齐声称颂:“南无燃灯上古佛,法力无边,智慧如海,实乃我等修行之楷模!”其声震寰宇,久久不息。

燃灯佛忽翻掌之间,一唇红齿白之小童子现于前,童子以掌为礼,对古佛深深一拜,言道:“蒙佛祖无量宽广之慈悲,法力浩瀚,无边无际,能解众生之苦厄,能除世间之灾难,更能赐无量之福祉。童子拜谢燃灯佛祖,感恩无尽!”

燃灯古佛含笑谓童子曰:“汝乃有福之辈,历诸劫难,下界修行,今得正果,吾欲赐汝天界帝位之尊。”

元始天尊亦对童子笑骂曰:“痴儿,佛祖慈悲,已赐汝道果之荣,汝尚懵懂不知福耶?速速拜谢佛祖鸿恩!”

童子闻之,连忙伏地而拜,感激涕零曰:“小子蒙佛祖深恩,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愿历千世轮回,归来之日,得侍佛祖左右,以尽犬马之劳。”

燃灯古佛轻挥广袖,瞬息间,先天阳炁所化之童子,化作一道金光,耀眼夺目,破空遁去。佛祖慈悲,旋即拈取莲花一瓣,花瓣轻舞,化作天罗地网,其速更胜金光,瞬息间将金光收束其中。佛祖再启梵音,佛光普照,一新世界由是而生。此中疆域无量,皆托于微末玉藻之叶,展现宇宙之奥秘。

第二段: 玉藻之叶,非比寻常,其上复生无量玉藻,皆依先天玉如意神藤而生,藤中孕育至宝玉如意,如意之量,亦复无量。此等玉如意,又化为玉宝芭蕉之叶,层层叠叠,广布虚空。芭蕉叶复聚为玉幢,幢幢高耸,巍峨壮观。幢幢之间,又生法华玉莲,朵朵绽放,清雅脱俗,无量玉莲,共成此界之基。

第三段: 此界之妙,虽不及无限佛刹之浩瀚无垠,然其构造之精巧,层次之分明,已足以彰显佛祖之无上法力。三清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法力深不可测,然此界之成,亦可谓其法力之所及矣。众生观之,无不叹为观止,赞叹佛祖神通广大,智慧无量。

众仙佛再临观彼界,但见繁华似锦,景象非凡。论其国家,一叶玉藻,国祚无量,每国人民万亿,文武兼备,驰骋疆场。君王贤明,爱民如子,诸侯文臣武将,各尽其能,共襄盛举。皇帝悠游,尽享天伦,而万民和睦,路无拾遗,夜不闭户,真乃太平盛世也。

论及动物、妖怪、精灵,皆与人和睦共处,互不侵扰。彼等生灵,不造杀业,惟以天地灵气为食,潜心修炼,以求正道。如此和谐之景,实乃三界罕见。

又观彼界之景观,大好河山,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黄土河沙,海岛仙踪,无不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世人皆欲寻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之药。

再论修行环境,红尘之中,可悟众生之苦,体察世态炎凉;山林之间,可与仙鹿为伴,饮山间清泉,食奇珍异果。辟谷易食,皆随心意,真乃修行之宝地也。

如此历劫修行之所,岂能不令人向往?然修行之路,艰难险阻,非有坚定之心,难成正果。然则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又何惧修不成正果乎?

却又说回那先天阳炁,初欲敛归本位,不意间竟降临人世,化身为皇室储君,名曰张百忍。自幼文武双全,德行兼备,治国有道,爱民如子,又兼修佛道,心怀慈悲。年至百岁,容颜不老,鹤发童颜,颇具仙人之姿。

张百忍潜心修行,历劫无数,以一劫为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限,已历一千七百五十余劫,终成道门天尊之果位。然其心向佛,深知道门神通虽妙,唯佛之智慧,方能超脱生死轮回。

于是,张百忍再入修行之境,历三万一千二百五十劫,苦研梵文,勤修燃灯佛祖所传之地煞七十二变,此术蕴含佛门无上智慧。终得佛道双通,成就十丈金身,金光熠熠,威震八方,诸邪退避,诸厄不侵,真乃超凡入圣,登峰造极之境也。

三万三千劫尽,张百忍功成圆满,一念之间,超脱罗网之界,翩然至燃灯古佛座前。其躬身而拜,双手合十,神情虔诚,颂曰:“多谢佛祖慈悲垂怜,幸得指引,使百忍历经万劫,终得正果金身。今百忍愿化身为童子,侍奉于佛祖之侧,但求常聆妙音佛法,以增智慧,广结善缘。”言毕,佛光普照,张百忍身形微颤,似有脱胎换骨之相,更显仙风道骨,超凡脱俗。

燃灯佛祖含笑令张百忍起,谓曰:“昔汝历劫之初,吾曾许汝,若成正果,必赐天帝之位。今时至矣,吾愿践诺。”言讫,顾视众神佛,宣曰:“吾欲行封神之典,册封天庭儒道神位,以定三界天帝。张百忍者,三界之主,玉皇上帝也,吾今封之为天道,自今日起,为老天爷,掌儒道至高果位,受两教体系至高尊崇。”

座前众神佛齐声道:“燃灯古佛,您为佛祖,智慧超迈儒道,我等自当遵从。”

时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老子及孔孟二圣皆拜伏于地,曰:“吾等愿为座前童子,日夜侍奉老师,不辞辛劳。”

燃灯佛祖笑而抚之曰:“尔等今后皆为儒教至高之神,天庭三清,地位当与我并肩,勿再言童子之事。尔等须时刻铭记。吾将往西天极乐世界,为佛教首任世尊,待释迦牟尼成佛后,吾将指引之,继而退位,成为五方五老之一,号西天佛老。尔等可常至吾道场,聆听经法。”

孔孟三天尊闻言,皆起身致谢,曰:“弟子等谨遵师命,必当勤勉修行,不负所望。”

却不知封神之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第二回 磐古证果菩萨位 众佛笑谈定乾坤 西游证道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印度教吹逼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