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到家长强加给孩子学习压力,总想劝一劝,但也知道,这是劝不动的。后来我与几个考入985的几个同学聊天(毕竟一个城市,也经常见面闲扯),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一定有几门学科是不太浪费时间,就可以轻松拿高分的。说通俗一些,就是天赋。
但这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家长愿意听到的是“努力、刻苦、付出,终有回报。”所以我在问这些家长眼中的好学生“什么时候最苦恼”的时候,有几个说出“撒谎”。我好奇的问为何撒谎?他们说每次家长会上台“分享学习心得”,都要编好久,这使得自己很痛苦。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上台你只能说家长喜欢听的,总不能说“你家孩子笨”,或者“他天赋就不在这”之类的话吧?最主要的是,每每结束,这些家长好似找到“游戏秘籍”般,偷偷去问这些好学生或者好学生的家长;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技巧。说实话,他们的家长但凡脑子正常点且诚实的,基本都会回答“不太知道”,而你问孩子的话,孩子即便知道也不会说,也就极少数自以为是的能答出“要努力”之类的,其实这些好孩子比谁都清楚,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所以效率也不同;一小时能记下500单词和五小时100单词都记不下来的人,同样去考英语,而且即便那个记忆差一些的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学英语,其实结果也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而且不要试图问别人“我家孩子适合什么”或者“有什么天赋”,这是你该做的事,和他/她朝夕相处的你都懒得去观察,你指望别人给你答案么?别问做没做,只问用没用心就行,但凡用心,就别追究其责,对他人也是,对自己也是,对孩子更应该如此。
也许在没有出社会之前,学校对于“聪明”的定义只在“考试”,但步入社会的你,觉得哪个行业需要分数最高的人?或者说你见过哪个?应该是没有吧?所以当孩子发现眼前这两个唯一相信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与外面根本没有区别,那就别怪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
似乎我们的教育非常讽刺;如果小时候有矛盾,大多子女随着年纪增加与父母沟通,都是要子女先“懂事儿”,若是偶尔那么一两个家庭是如此,我不多说什么,但若大多家庭都差不多,那咱们的教育事业做的是真成功。
手艺精湛的鞋匠木匠,一些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人,做菜十分好吃的厨子,许许多多的人很多没有读过书,当你试图反驳这句话的时候,扪心自问真的需要么?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所谓的多读多挣钱,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体验更多的人生,增加更多的选择性。任何职业只要认真做,收入都不会很差,但大家都太着急了,急着去成功,急着去拿结果,最后急着去投胎。所以像我这种聪明人没必要着急,我还没有体验够我的人生,也没有去看我敬爱的谷老师,所以我不需要着急,也不能着急。
总之从我个人经历来说,你想让你的孩子变得不幸,不需要下太大功夫,多动嘴少动心就可以了。但如果你觉得你的人生还有遗憾,或者并不成功,那就共同努力,诚实一些,多用点心,才会多让孩子多一丝可能性,孩子没你想的那么笨,这是真的。而且他/她在外不可能不受伤,你也做不到让他不受伤,但你可以让他即便受伤,也能回到家里温暖的饱餐一顿,能做到这一点,起码你要比百分之五十的家长强很多了。
当然了,即便再失败的父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但是我希望,仅希望我们,不要走父母的老路。毕竟这本书不是写给他们的,但想到万一他们看,所以我就多唠叨几句。
我怀揣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念完了高中,也抱着“绝不抄袭,爱咋咋地”的态度,完成了高考。
本就想找个什么山鸡野狗学校,学学厨师或者修理排油烟机的活儿,但是在这个好时代,即便没有什么分数,依旧可以找个大学念一念,这是让我颇感意外的。
但是说心里话,高中乃至大学普及,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从身边的例子我得出结论;哪怕大学你玩四年,那也要比早早上班强上很多,尤其在人与人沟通,人与动物的沟通,人与大自然的沟通等等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经常劝身边的朋友,即便工作稳定了,如果有机会,就找那些个大学,补一补文凭,适当去学校图书馆哪的溜一溜,耳濡目染的,真的会有很大变化。没念过书(初中没毕业)与我沟通无障碍的人也有,只能说不太多吧,只能说。
我那低的可怜的高考分数,比我的血压总和高不了多少,但我敢肯定,当我父母第一时间听到我高考分数的时候,血压绝对是很高的。虽然我没有故意气他们的心思,但就是对于学习或者“学习成就”这件事,我打内心的恐惧,甚至现在很多事,我都不敢做的很好,就怕别人对我抱有“期待”一样。就好比被狗咬了三年让我去摸狗,被水淹了三年让我去游泳,被车撞了三年让我在马路中央跑步,而这三年没人去问、去理解、去探寻其原因,只是一味的将责任推给我,所以啊,这个心理阴影我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好在我活下来了,觉得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毕竟被施暴三五天两三个月一年等等的,我见过,但是完全孤立无助无论肉体和精神都在高压下度过三年多的人,没犯罪的我没见过,好好活下来的我也没见过。
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我考了,结束了,落榜了,也算人生完美,可命运就是这般有趣。
也许是老天感动了,也许是老天觉得我有趣,想好好逗逗我,我父母不知抽了什么风,非要把我送到大学,让我继续念下去,哪怕花些钱。
我记得我们家应该没有大学生,但我现在也算是了,但并非他们是为了让我开阔视野,而是想让我“成为大学生”,仅此而已。
就好像你在问“为什么我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结婚了,所以你要结婚。”
听上去恰如其分,实则毫无联系,甚至是绑架逻辑。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让我在大学之前就体会到了大学之后的社会险恶;不止是外人,即便你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言辞负责,但他们会要求你如何如何做。
虽然我很希望我们这代人的父母,能更像父母,但我真的感觉很难。人这种动物吧,大多是挺愚蠢的,越是一知半解越觉得自己啥都明白,而这种状态是坑孩子坑的最惨的。在生活中,我可以和笨蛋交朋友,可以和聪明人交朋友,可以和呆呆**朋友,也可以和小人交朋友,但唯独不和蠢货交朋友,甚至不愿有交集。蠢货就是自以为全知全能,但一上手啥都不行,始终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人啥都没有,满足以上特征,就可以定为“蠢货”了,我就不一样了,我是真的啥都知道点,而且很聪明。
上大学,是父母第一次陪我远行,而且是自发性的,这让我非常不适应。
后来索性找到了一所985愿意收我,当然,也是985办的成人自考,但好在这个学院很专业,基本把我们的作息、课程、老师、甚至所有证件,都与“真实”学校弄的一样,这让我们这帮学渣有一种“我在985念大学”的错觉。啊,补充一点,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同学当中,竟然有人高考考了600左右的分数,原本认为“来这里的我们都是学渣”的我,慢慢才发现,学渣中的学渣,只有我自己……
好吧,不得不承认,来到这里的一半同学,都是被忽悠来的,原本以他们的分数,去第二第三志愿也不是啥难事儿,但最终还是来到了这里。反正来都来了,大不了接着往上考,反正自考虽然有点难度,但也不至于十分费劲,所以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我的大学生活。
说心里话,还是感谢我父母的坚持,虽然最开始我觉得在这呆四年也许学不到啥,但在这里的这几年,我所见所闻所经历的,的确是人生中难得的经验,即便毕业之后,我还是在北(口)经租了两年房,我喜欢这里,但又讨厌人们每天上下班死气沉沉的样子。
我们在大一上学期的前两个月不到,是在学校外面住的,但自那之后,我们搬进了学校里面。也是自那之后,我从心底发现;无论你大学在哪里,真的都无所谓,临近社会与大学的间隙,犹如染缸,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直到你照镜子后才知道。
我们的学生证、校园卡、电话卡等等,都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当参加社团之后,学校内的还好说,但对于外校同学,问你是哪个学校的,你会难以启齿,你总不能对他解释说“虽然我是XX大学的,但我不是考进去的”之类的话,很别扭,最主要不好听。可是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个顾虑就没有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至于别人怎么想,也无所谓了。大概花钱办研究生学历的人们,也都是这个心情吧,开始不适应,但是慢慢就习惯了。
好就好在学校内的设施、老师、社团等等,包括学校历史我都知道,这让我尽量显得不太尴尬。但是更尴尬的是;我在这座城市认识的、关系不错的同学,成绩都好的离谱,这导致我们每次一起回家的时候,把各自的学生证放到桌子上时,周围所有人都会投来异样的崇拜眼光,我(全国第二大学)的同学很适应,另外一个(同样985后来是交换生)的同学也习惯了,但我知道,我这个含水量极高,可就在他们对我说“什么东西其实都一样,自己心里知道就行,别人愿意怎么想是别人的事”的时候,我接受了。
这句话很受用,远比充耳不闻受用的多,也是自此之后,我的确接受了,好似一切都这般……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无论是曾经还是以后,不问缘由的接受。总之,绝不和自己过不去就对了。